文本库

《空谷幽兰》读后有感

2174

  新年度工作希望与机遇并存,唯有做好准备才能抓住,您是否找不到读后,有感相关素材,无法写作读后,有感?放心!文本库采编的读后,有感文章,愿合适您使用。

《空谷幽兰》读后有感

  《空谷幽兰》读后有感

  第一次听说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是今年8月接闫学老师来我校做报告的那天晚上,说到该书,闫学老师大谈想不到。之后,我也没刻意去找这本书。前天到书店,赫然在列,毫不犹豫拿下。昨天看完手头的《尚书》和林徽因的诗文集,接着就读。昨晚正值合肥今年最大的一场雪,外面零下五度,我看书习惯抽烟,不开空调,还开着窗子,一口气,一包烟,一壶茶,一本书。

  比尔·波特是美国人,号赤松居士,留有长长且浓密的大胡子,很像中国的修道之人。而更有趣的是,这个美国人长时间生活在香港以及台湾,每天在寺庙内暮鼓晨钟,由于每天耳濡目染于中国文化之下,所以开始对中国的隐士感兴趣,作者想告诉所有西方人中国的隐士还是执着的存在在那里,并且存在的很有活力。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叹。

  全书文笔相当优美,比尔·波特写得好,明洁翻译得也好。该书引经据典,很难看出作者是一个外国人。赤松居士以一颗博大包容之心,钟爱着中国文化,叫人钦佩,而他执着于寻觅深层中国文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更令人感动。全书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由随性,又极富感染力。对于历史传说和各种史籍的引用,充分显示出作者本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的叙述带领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字里行间也透露出的美国式幽默。书中穿插了数十幅风景优美的摄影作品,这都是作者的好友、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空谷幽兰》,英文原名为《Road to Heaven》,直译之就是“通天之路”,其实就是隐士的生活方式与目的,为了摆脱世俗的烦恼,隐居避世。“空谷”,那是他们居住的地方,空阔灵动、静谧自然;“幽兰”,这是他们的品格,如君子般,淡雅而不乏味,平实中透出一种超然的气质。

  “自古以来,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书中描述了他寻访中国隐士的过程。作者认为隐士有一种解脱自在的精神,是保持心灵而不是身体远离尘嚣。解脱自在不是空,而是一种执着,隐士在精神上是有追求的,而不是浑浑噩噩过日子。

  书中记载一个老和尚的话:“中国当然还有隐士,但是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你认不出他们;除非他们愿意让你找到,否则你就找不到。”隐士一词正如书中引用《后汉书》所下的定义:“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噪,或疵物以激其清。”隐者自身的这种神秘感与逍遥飘渺,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灵动之美。隐士的组成多为宗教人士,也有少量学者。道教讲究无为与天人合一,他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自身的清静,“我命在我而不在天”,通过修行养气延寿,仙家自飘渺,道教在隐居方面无疑是最具开创性与代表性的;佛教则追求着禅的那份境界,便是自从出生以来的“真我”,通过修行,摒除妄念,重新认识一切,有点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意思;而学者们隐居的目的就比较多了,古有陶渊明仕途不顺,便寄情山水,也有功利的,如诸葛亮,当然也有完全消极避世的。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隐士通过冷却自己的热情、放弃自己的贪欲、追求简朴生活的快乐而改造自己。这些隐士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生活。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暗之时的片刻小憩。“独坐群峰上,胸臆自开张。风拂长松静,泉响落花香。古道生幽草,梵钟渺仙乡。昔人何出去?岚雾湿衣裳。”一个人静静得闲坐在群山的最高处,俯望苍茫,心胸内一片开阔,吸一口山间的清幽的空气。微风静悄悄地轻抚着古松,泉水叮叮咚咚欢快的流过,带来阵阵落花的香气。古旧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杂草,好像通往了飘渺的的神仙住的地方。

  “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物,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的生活里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信念。”修道讲究修静和不偏不倚,遵循自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境,是信念,不是美丽的山景、寂静的山野可以涤荡心灵。如果不具有心境和信念,可能只会成为山野中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狗尾巴草,而不会是深山绽放清香的高雅兰花。一切事物从无中而来,又都要回归于无,这就是道,是万物循环规律。修行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

  “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不错,他们都很清贫,但无一例外有着幸福、知足、明朗的笑容。衣着简单陈旧,却有着干净凝练的质感,透着岁月沉淀后的安详,渗透尘世繁杂。虽不似想象中那般各个神若仙逸,却别有一番谨慎和从容。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莫测,始终为心留下一片洁净清净。

  另外,书中与“隐士”这个词汇出现频度几乎等量级的一个词便是“红卫兵”,随着波特的步伐,我们一边看到了现代隐士的生活环境,也回顾了各处道观、寺庙等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被破坏的历史,不少隐士都曾经受过批斗,甚至被迫还俗结婚。如今,他们终于可以相对安宁的在体制内继续自己的隐居生活,而书中也有些中青年隐士的身影,看来,隐士文化还将继续下去。

  人活在红尘中,和万事万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浮躁,内心无法宁静,为追寻欲望的达成而不离不弃,使我们成为被利益驱赶的奴隶。孔子说,君子慎独。慎独之时,精神外化至行为,达成和谐。或思绪化一,或返璞归真,或洁净恩慈。脱离世俗纷乱,欲望得到平息,省悟清朗。

  兰花远离世俗,是花中的隐士,藏身于幽谷中,静静地享受阳光、雨露、风霜。做一朵兰花很艰难很痛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兰花,但追寻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能力,不能错过。隐士们寻求避世脱离红尘的内在修炼是一种自我灵魂的洁净行为,无欲中一心寻求道的境界,从而达到超脱。其实隐士们都有着强大的内心和执着的追求。世界难隐,但人人都有隐者之心。真正的隐者是极少极少的,也许隐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静地。而生活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开始变得浮躁而没有创意,对一直坚信着的东西开始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是浮躁开始侵入我们的时候,可怕。人活一世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的选择,只要自己内心赞成即可,无关他人的眼光,短短数十载不必要活在枷锁中,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规划。

wwW.wenbEnk.com 文本库

篇2:《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课上的要精彩还要会听课和评课。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从教以来我一直感觉在评课时不知道说什么,从哪些角度评课。每当听到同事们专业的评课,敬佩不已。这学期开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们这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空闲时间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如何进行听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听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从听课中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以前我在去听课时,直接拿着听课本走进班级,有时连相应的教材都不带,发现一节课只是匆忙的在记录,不能很好的体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收获不大。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作为观察者,我们要把听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和被观察者进行交流和探讨。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重点。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样的一节课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二,观察的角度要多维化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然而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观察》教会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一,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观察学生在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二,观察教师的教,看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看看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达成。看看新课如何导入。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三,了解课堂性质,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四,体验课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听课时就特别注意从这几点入手,能够抓住重点,在评课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尝试小组合作

  以前去听课,我都是单兵作战,但是观察点繁多,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还要对现象作出快速判断,顾此失彼。《课堂观察》提倡我们建立“合作体”。在读完故事“合作深入,无尽的探索”后,我觉得在以后的听课中,我应该多和同事合作观察,我想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四,听课后要整理材料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有些细节我们来不及思考,如果听课后不进行材料整理,在评课时就很难说出独到的想法。 <<课堂观察>>中讲到听完课要进行“课后会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听完课及时整理思路,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为评课提供材料。

  五,听课后要不断反思

  以前在听课后我没有写课后反思的习惯。听过就听过了,听课的印象很快淡出记忆,包括一些曾经被感动的好课,时间久了,也只留下一丝曾经的感动,无法回忆和思考到底好在哪里。在读完故事分享中“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后,我觉得自己在今后也要写一写课后反思,把详细的课堂片段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和别人的分析,可以为以后研究相关的专题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听评课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低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篇3:《给新教师的二十条建议》读后有感

  《给新教师的二十条建议》读后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写的《给新教师的二十条建议》让我感受颇多。《给新老师的二十条贴心建议》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将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建议虽然很细小,却不乏其理,对现实中的教学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全文凝集了于老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其折射或透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该可以给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以启迪和帮助。我觉得,《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并不一定局限于新教师,我也有很多的启悟。

  1.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用目光让学生安静;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长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

  铃声落了,学生可能会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就带强制性、约束性。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只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权威、尊重,事事民主是前提。面对容易失控的孩子,必须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一旦进入课堂,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了,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的、好说的学生;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但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造成更大的失败。

  以情动情,教师的投入和深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关注课堂,既要关注教学,更要关注学生。

  3.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没有变化,再好吃的菜都会令人生腻。上课也一样,教学艺术孕育在变化之中。其实,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也该富于变化。

  4.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只有你对学生全心全意了,才会有学生对你和你的课的全心全意。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感到尊重,感到被吸引,也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心,才能随之与学生真诚交心。

  5.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小手如林,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难度,要有价值。

  “宁静致远”,要让学生有思想,必须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而安静是适合思考的环境。

  6.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

  让书香相伴人生,让书香沐浴心灵,让我们在静心体验中领悟诗意、高尚、深刻、智慧......,以日渐成熟的心态、日臻完美的艺术去当一个有底气的教师。

  7. 最好当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活动。

  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8.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

  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

  老师如果太严格,必定是少笑容,或者即使笑,也是让学生心有余悸,不敢放松的。这样的畏惧状态,就无法让学生开放心灵,就不会产生与老师的亲近,也就不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9.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

  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

  只要真诚相待,家长都会更加敬重老师,把学生交给你才更放心。而在孩子面前公正对待家长,会令孩子更信赖你。

  10.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听课时,执教者就成了自己的“镜像”,你能品出比自己更优秀的方面,就能有所触动,有所启发而有所改变。

  还有其他十多条建议,虽然都很小,但的确令人叹服。其实,教学艺术并非什么伟大的秘密,不过是用心去理解学生、事事都用心而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语已经将教学艺术的真谛浓缩为这八个字了。能真正做到了,就是十分优秀的教师了。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收获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时常想起这些建议,来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4:《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有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有感

  书,是我们的朋友,读过一本好书,就如同拥有了一位好朋友。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列宁曾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我就有一位好朋友,他叫《中华上下五千年》。

  大约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上、中、下三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从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到春秋战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时代,从秦始皇时代到公元前214年的三国时期,从三国再到唐宋元明清,再由清朝到中华民国,从中华民国才到了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黄帝是我们的伟大祖先,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皇帝,武则天是第一位统治天下的女皇帝,岳飞精忠报国,汉武帝雄才大略,诸葛亮聪明过人,张衡制出的地动仪震惊全球,唐太宗尊重少数民族,成吉思汗一统天下,等等等等,多得数不过来。

  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多少有骨气的人物呀!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遇境里,总要坚强、有节气才好!

  大家一定都知道李四光吧?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他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虽然我们还不能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一样为祖国做贡献,但我们也要有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一样的爱国精神。正如***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一句话一样:“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为祖国着想,长大后回报祖国。不能出卖祖国,对祖国做有害的事情。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我们这么小,现在还在学习,又不是科学家,怎么报答祖国呀?其实,报答祖国不只是这一方面的,还有许多事也可以报答祖国。比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洗手时都节省一滴水,我们全国十三多亿人口,洗一次手就要节省多少吨水呀!更何况我们一天就要洗很多次手,一天,一个月,一年。要是把这么多吨水都输送给中国的缺水地区,那又会救活多少人呀!我们要是想更大的回报祖国,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都用到建设祖国身上,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其实,岳飞、诸葛亮、秦始皇也好,慈禧、武则天、汉武帝也好,他们之间虽然相互斗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热爱祖国。我们也应该像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科学家一样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时时刻刻都为祖国着想。作一个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篇5:《致青年教师》读后有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有感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纵观我们的人生历程,几乎每一步的成功和进步,都与书籍所教给我们的知识和情感密切相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多方面都亟待提高,在向优秀教师、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和学习的同时,读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从书,也应不失为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的一条捷径。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阅读了一本名为《致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书,作者吴非。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无愧于未来的事。

  这本书共分六辑,分别告诉我们:一要“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二“不要急”:教育孩子不要急,个人成长不要急,不要幻想三五年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名师,不如脚踏实地从合格的教师做起;三“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说孩子听得懂的话,想孩子想的事,时刻想着我们可能留给学生的记忆;四要学会“尊重常识”,要知道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不能做拔苗助长,本末倒置,贻笑于历史的事;五不放弃理想,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别放弃;六为孩子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孩子本当有正常的爱做梦的童年,我们不要惊醒他们的梦。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吴非老师在文中用平平常常的语言,用真实的事例,用心灵来记录文字,读来就如和作者促膝相谈那般的亲切自然。除了内心的震撼,更是对我的一次及时的精神的洗礼。

  尤其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或者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炼的还有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