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9737

  碎片化信息时代,写好一篇读后,有感,课堂,观察文章越来越难,东拼西凑也令人不满意,以下《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可作参考,您可向其它有此需求的小伙伴推荐本站。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课上的要精彩还要会听课和评课。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从教以来我一直感觉在评课时不知道说什么,从哪些角度评课。每当听到同事们专业的评课,敬佩不已。这学期开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们这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空闲时间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如何进行听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听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从听课中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以前我在去听课时,直接拿着听课本走进班级,有时连相应的教材都不带,发现一节课只是匆忙的在记录,不能很好的体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收获不大。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作为观察者,我们要把听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和被观察者进行交流和探讨。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重点。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样的一节课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二,观察的角度要多维化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然而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观察》教会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一,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观察学生在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二,观察教师的教,看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看看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达成。看看新课如何导入。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三,了解课堂性质,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四,体验课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听课时就特别注意从这几点入手,能够抓住重点,在评课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尝试小组合作

  以前去听课,我都是单兵作战,但是观察点繁多,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还要对现象作出快速判断,顾此失彼。《课堂观察》提倡我们建立“合作体”。在读完故事“合作深入,无尽的探索”后,我觉得在以后的听课中,我应该多和同事合作观察,我想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四,听课后要整理材料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有些细节我们来不及思考,如果听课后不进行材料整理,在评课时就很难说出独到的想法。 <<课堂观察>>中讲到听完课要进行“课后会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听完课及时整理思路,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为评课提供材料。

  五,听课后要不断反思

  以前在听课后我没有写课后反思的习惯。听过就听过了,听课的印象很快淡出记忆,包括一些曾经被感动的好课,时间久了,也只留下一丝曾经的感动,无法回忆和思考到底好在哪里。在读完故事分享中“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后,我觉得自己在今后也要写一写课后反思,把详细的课堂片段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和别人的分析,可以为以后研究相关的专题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听评课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低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wwW.wenbEnk.com 文本库

篇2:《突破平庸》读后感:突破平庸的三大跳板

  《突破平庸》读后感:突破平庸的三大跳板

  读《突破平庸》,对着那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一段段一针见血的精辟阐述,不由感叹于作者的智慧,读完仍感觉回味其中。

  情结“跳板”之--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没有过程的教育,学生无法得到快乐;没有快乐的教育,学生无法得到幸福。所以要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就必须体验快乐的过程。”只有过程与结果完美地统一,才能实现幸福的教育。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师常常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乏足够的耐心,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盯着最后的考试结果。殊不知“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海默特说:“教学就是要让人形成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连续带过几次七年级深有感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是一份耐心。孩子刚从小学上来,对中学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此时的老师的引导就如同在白纸上绘画一样,起笔很重要。开始别只顾着去教新知识,此时就要懂得放慢速度的艺术。每一节课不要吝啬花时间来引导孩子的习惯,对课前预习做得充分的孩子,课上花半分钟时间来表扬他;对课上举手发言踊跃的,回答问题有新意的孩子,让全体同学一起给他掌声......久而久之,好习惯就养成了,孩子也成了会思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教学在开始时虽然进展较慢,但它能加速后续的教学进度。

  美国纽约的一所大学在学生课桌上安装了“讨厌按钮”,听课的学生可以随时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听课感受,也让上课老师随时警醒着:要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才行。我们没有这样的按钮,不代表就可以无视学生的反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理想的课堂,学生脸通红,眼发光,手高举,嘴常开,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教师的教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的学也不再是一种“折磨”,此时,教和学都成为一种享受,达到一种深入心灵春风化雨般的至高境界。此时,学生快乐着教学的快乐,教师也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见识“跳板”之--教师谨防无意识诱导学生犯错

  “教育信息常常存在两面性,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潜伏着消极影响,其导致的学生错误常常让教师莫名其妙。”

  警示教育也可能出现“负作用”:一个负面性的告示,让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公园的硅化木失窃率更高了;学校竖立的禁止不良行为警告牌,反而刺激和提醒了孩子可以冒险一试;激励教育也可能出现“副作用”:教师鼓励孩子互相检举的行为,教会了学生自私;教学中引导性的教学评价,可能教会学生说谎.....  读完这一章节,想到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的确是好心办坏事。教学中,为了防止现在的学生出现与以前的学生相同的知识错误,故意在课堂上运用反例强调,这样做无疑是在巩固错误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结果强调得越多,错得越多。教育中,为了防止学生做出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行为,用禁止性语言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结果反而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自己还有一些行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做出的承诺不能及时兑现,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没有按时检查,上各种公开课的时候笑得比平时多等等。

  正如朱永新说的:教育是一种危险的职业。教师的工作稍不注意,耽误的就是一批人的前程。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反思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方法“跳板”之--开课,需要从“心”开始

  “课前2分钟与课始2分钟对学生情绪的稳定、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学内容的铺垫具有引导作用,教师不能等闲视之、漠然处之。”

  课前的2分钟,是连接下课与上课的过渡时间,也是学生散心与收心之前的缓冲时刻。此时如果老师把这个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就太可惜了。以前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有一次听一节公开课,上课老师放了一段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为上课作了铺垫,一举两得。现在我上课也经常播放一些音乐或视频,效果很好。

  作者在书中把教学比作“做生意”,需要教师做好符合学生心意、能让学生满意的教学中的各种事情,这个比喻很贴切。不禁想起,每次去市场买鱼虾,就会发现一个年轻人的摊子前总是排满了人,和其他摊子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卖的鱼虾更便宜,而是他用“心”在做事:他总是很细致地把鱼鳞刮得很干净,他也不像别的摊主把很厚的袋子和虾子一起称......教学的道理也是相通的,用“心”去做,会让我们的课堂“生”意兴隆。

  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还有太多要学的、要做的、要思考的。正如罗曼·罗兰曾说的一样:“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篇3:《突破平庸》读后感:快乐,学生心花怒放的阳光

  《突破平庸》读后感:快乐,学生“心花”怒放的阳光

  最近看了《突破平庸》这本书,感想很多,我就对其中有关于快乐学习谈谈我的感想,伟大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壮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虽然两位大教育学家身处的时代不同,但是所支持的观点却如出一辙--快乐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何将快乐进行到底,掩卷沉思,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让学生因快乐而快乐

  著名学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他们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说明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开心快乐之中,那他们同样也会变得性格开朗,充满阳光。

  有人说“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教师就是一面能让学生照出好心情的镜子。在教育中,教师如果要让学生快乐,首先要让自己先快乐,快乐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关系更融洽,这就是快乐效应。而微笑是传播快乐最好的方式,我们学校的大门口就有一面微笑墙,每当我进入校门的时候,看到学生们一张张可爱活泼的笑脸,就感到很愉悦,至少我是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的,而不是一进学校就眉头紧皱,唉声叹气,而当我们老师多了微笑,拥有快乐的心情去上课的时候,当学生周围都是快乐的学习氛围的时候,我相信学生们也一样会被感染,从而良性循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快乐的工作学习着。

  2、让学生因欣赏而快乐

  记得大学时候的一节网球课让我记忆犹新,在练习挥拍动作的时候,网球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的动作大加欣赏,说我是动作做得最潇洒,协调性最好的一位同学,我听了之后非常激动和开心,并且从此对网球充满着无限的激情,甚至在中午也过去练球,还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买了块网球拍,虽然之后没有走上网球道路,但是这位老师的一句赞赏还是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发现被人欣赏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所以欣赏能让人快乐,快乐的心情能激发和影响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上进心,让人在快乐中不抵触规则,不抵触惩罚,乐于改过。在教育中,同样存在着这种情绪,学生会感激教师的宽容,幸福着教师的欣赏,喜欢着教师的美意,快乐的情绪能加速学生的成功体验。

  因此,我在平时上课中也经常对学生进行表扬,有一个平时表现过于活跃的男生在一次跳山羊课上被我要求展示动作,并且我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媲美于国家队水平。他听了之后相当的兴奋,以后一到跳山羊,总归第一个先跳,而且相对来说不太好的1000米,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偷工减料,慢慢的竟能跑到4分钟了。

  有了各种成功的案例,更加坚定我在教学中多表扬欣赏学生,并且要表扬的有艺术,有新意,而不是简单的“非常好,非常棒”等等。

  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拥有快乐心情的人就会得到更多,在学习中也是。

  心情好,胆子大。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会更大胆的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交流合作。

  心情好,收获多。学生的好心情能让自己的学习像教室里的常青藤一样保持“常青”。从而刺激学生的思维,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

  以上是我看了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悟,最后,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成为一个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快乐教师。

  谢谢!

篇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有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有感

  在全国上下幼儿教师掀起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的热潮时,我也曾打开书籍认真学习过。为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教师实施《指南》的能力,满足幼儿“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当镇江市首届《指南》专题培训暨《指南》实验区(园)启动仪式在我市外国语小学报告厅举行得消息传入我耳边的时候,我投去了羡慕的目光,那刻发自内心想亲耳目睹现场的学习。当2xxxx年11月15日,我很荣幸被安排参加这样的活动时,内心十分激动。那天我聆听了来自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华,关于《指南》的专题讲座,这样一次近距离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刘教研从《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三大文件中展开了叙说,让我了解到《指南》基本结构、《指南》核心思想、幼儿园课程要素、发展领域和学习领域、总体学习环境、三大文件关系等;理解了具体学习区域的要求、一日生活安排、教学策略、交流和语言、艺术和创造性表现等。

  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刘教研在一日生活安排中谈到的晨谈和区域,从他给我们播放的那段晨谈安排视频中,体现出了一日生活安排的重要性,看到了一日生活安排中各项活动分类,晨谈中看到了在活动中渗透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不同年龄老师是如何考虑晨谈内容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每天晨谈中的约定:每天游戏的规则、大家做的事情、行为习惯的要求。

  安排区域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确进区做什么,区域游戏后带孩子回忆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我觉得这样的回忆比起我们以前的建议评价更有艺术,这样的回忆给了孩子自己的总结,提高了孩子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同时我还学到了晨谈中除了集中幼儿进行简单点名,我们还可以做到刘教研的四要素:1.打招呼;2.分享相关信息;3.开展简单的集体活动;4.今天相关的信息、事情(如:天气、日期、值日生安排、区域活动安排、自选活动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会渗透这样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渗透这样的晨谈理念。

  令我不解的是,刘教研在讲座中谈学习领域与主题、区域、活动,他提倡用黑板,学会用黑板,给孩子文字符号、书写的印象。鼓励我们当孩子接触到某个文字的时候,大大的用书写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字。可是我们不是一直都要求幼儿园杜绝小学化的教育,这样的观点我该如何理解呢?

  一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每次的学习都是给自己一次知识积累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我想通过一次次的学习、总结,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自身业务能力。

篇5: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以信念的名义!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以信念的名义!

  真是一本好书!翻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翻阅第56号教室里真实、感人的一幕幕,领略第56号教室里诞生的一个个奇迹,感受坚强、爱和教育的本质,无法不感动、感慨,无法不思考、思索。是什么创造的教育的奇迹,是什么让孩子变成学习的天使,是什么让师生的成长如此幸福美妙?爱心固然不可或缺,智慧显然不能缺席,热情也必不可少,还有坚持创新与实践,答案可以有很多,而我觉得有一份不可动摇的信念在滋生着奇迹的诞生。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对教育、对学生都有一份坚不可摧的信念,他坚信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更好,所以他能够有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能够有面对失败时的坚强,能够源源不断地付出爱与智慧。

  之于对教育的信念,让这位令人敬佩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让他坚守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2点钟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钟,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辛苦与劳累是当然的,而内心的痛苦、焦灼却是难耐的。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中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咀嚼着痛苦却依然对教育保持着始终的热情,承受着重压,却坚持不求回报的付出,我想,正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信念支持他,支撑着他。

  之于对学生的信念,让这位令人感动的五年级老师,用无限的爱心和超凡的智慧,创造了属于教育的属于孩子的属于成长的一个个奇迹。他坚信孩子善良的本性,他坚信孩子无限的潜能,他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所以--

  他给孩子家的温暖。在56号教室里,信任取代了恐惧,公平代替了偏见,自觉代替了纪律,鼓励代替了批评。在56号教室里,老师是孩子们可靠的肩膀,老师是孩子们的榜样,老师领着孩子逐级踏上成长的六个阶梯。他允许孩子的“疯狂之举”。他让孩子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他允许孩子们去疯狂地迷恋电影、摇滚乐,他鼓励孩子们去“行万里路”,去演莎翁的戏剧,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孩子们喜欢,就让孩子们尽情玩乐、享受节日、享受生活。

  他给孩子一生有用的方法。他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做“平装书”作者;他引导孩子通过旅游学习历史,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他和孩子们一起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体育运动中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他在56号教室里引导学生触摸经济学的天空,学会节省每一分钱,学会延迟享乐,懂得“最好的东西会留给懂得等待的人。”雷夫说:“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身受用。”雷夫认为“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所以他总是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他也在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一个课堂中强调测验分数就代表自己的年代,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让孩子们测验分数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读罢《第56号教室的奇迹》,看雷夫用信念点燃热情和智慧,用爱心创造奇迹和成功,回想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种种,不禁有些惶恐、不安,有些深深的自责和无言的困惑让我难以表白。当今天的教育一位地关注考试、分数、升学率,当我们一再地以“教育质量”为理由将学生奴役、压制、管束,当教育制造着一个个失败者,当教育让孩子不再爱学习,当孩子忘记了如何去实践、探究,忘记了怎样去生活、做人,忘记了去疯狂享受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年华,天使的翅膀已被折断,教室的奇迹已夭折。当我们我们无法相信教育的力量,不能明晰教育的本质,当我们不能坚信孩子的潜能,不信天使就在身边,信念的力量已消亡,前进的方向已迷茫,教育的奇迹就只能遥远、渺茫。

  一本好书,一个启迪;一本好书,一种引领;一本好书,一个方向。当我们惶惑不安的时候,不妨学习雷夫老师,不妨以信念的名义去坚守和创造。

  以信念的名义去引领,我们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世界、新的喜悦,信任的目光所及之外有另一番天地,去引来溪水,携来清风,牵来阳光,唤来鸟鸣,招来花香,让孩子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天地间畅游。

  以信念的名义去支撑,我们对教育就永存希望,永存梦想,永葆青春,永葆激情!如同坚信清风虽然已经过去,芬芳却在心中长留,漆黑的天幕上一定会跳出闪亮的星斗!

  爱默生说:凡墙都是门!

  让我们为自己也为孩子推开一扇扇心门,让心儿飞翔,叫歌儿畅响,令梦儿徜徉,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园地里处处播种着希望,生活的天地里处处闪烁着光芒,天使的翅膀就握在你的手上。

  老师们,请以信念的名义去发现孩子,珍视每个孩子!

  老师们,请以信念的名义去坚守教育的本质,去创造属于孩子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