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平行与相交》听课有感

7470

  悲催上班族,也会为编写听课,有感文章而苦恼,参考范文网上遍寻无果。文本库小编整理的如下《平行与相交》听课有感文章也许正合君意,如果对您有用,收藏的同时也要分享哦。

《平行与相交》听课有感

  《平行与相交》听课有感

  一、课前的复习简洁高效,简单明了。

  只是从谈上节课的内容开始就直接引出三种线的名称与图示,接着出示特点,干脆利落,引出下文。

  二、创设了源于学生生活的模拟情境,学生熟悉、形象易懂。

  铅笔从桌子上掉下来,先落在不同的平面,再继续滚动,落在同一个平面,自然引出“同一平面”,自然顺畅,好极了。

  三、抽象图形,把问题引向数学实质,通俗易懂。

  用两条直线代替两支铅笔,画出自己的想法。注意把线画得长一些,让别人看清楚。短短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想像,自然抽象出图形。

  四、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显示出课堂的朴实和扎实

  在第一次研究相交与平行时从学生手中搜集的作品,研究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创造,亲切、自然。第二次把相交的一类进行分类时,用的是第一次分类的结果,得出互相垂直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这样不仅使素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板书中还自然构成知识网络,确实让人叹服。

  另:除了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外,对于同一道习题也是尽最大可能的进行利用。首次分辨相交还是平行,第二次把平行自然隐去,再分辨哪些是互相垂直。

  五、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处理地自然恰当。

  该学生探索的内容放给学生分类、比较,但相交、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这样的概念,于老师都是进行了适时的归纳和总结,像这样的概念根本没让学生去创造,与我们看过的好多老师逮着什么知识都让学生去创造不同,直接揭示结论反而给我们一种非常通透的感觉,舒服。

  六、生活应用的长卷展示和课件整理回顾的内容都像是画龙点睛,新颖、简练

  历史长卷的方式播放,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感受很深刻,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的讲解,给人一种数学美的享受。最后的回顾重点突出,戛然而止,不仅是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还包含着数学思想的渗透,很美妙的感觉。

  七、字里行间中透出对学生的尊重。

  于老师一节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说明白了吗?”这还是第一次听,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问“你们听明白了吗?”寥寥几个字,透出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在老师心中的位置,于老师是在要求自己,而我们是在要求学生,这是多大的差距啊,听着,看着,有点惭愧.....  一点想法:

  课堂上,对相交、平行和垂直,教师解读得清楚,学生感受得深刻,教学的效果看起来也非常地好,但是当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相应现象时,气氛却没有想像中的热烈,当让学生把“发现告诉同学时”,学生的发言也不太踊跃。是不是给老师说“把这次机会让给我,让我先说有关?”如果先让学生来说,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呢?

文本库 www.wenbenk.coM

篇2:赴一中校园开放日活动听课有感

  赴一中校园开放日活动听课有感

  --研课堂的现场与细节 求教育的学术与本真

  10月31日,在z主任的带领下,z应邀参加了z市第一中学举行的以“研课堂的现场与细节 求教育的学术与本真”为主题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此次活动面向全省开设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47节课。虽然只有短短半天时间,但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园文化、师生素养和课堂教学特色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校园环境的典雅沉静古朴之美,还是学生彬彬有礼、谈吐得体的举止之美,抑或是课堂中充盈的教学艺术之美,都向我们彰显著这座百年校园的积淀。现汲取印象最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特色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一、本次教研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由青年教师唱主角

  每个学科大多是由工作五年或者五年以内的教师开课,这既给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给兄弟学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之在学习中反思自我,寻找差距,不断成熟。

  二、“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以渔”。

  以高黎老师开设的《记叙文写作指导》为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学习,并且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一开始她就记叙文写作提出三个基本要求: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以记叙、描写为主;接着给出三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自己评价,以找出优秀作文的共同点,老师加以提炼,如“贴近生活、感情真挚;主题明确,紧扣;忧与爱‘这一命题;叙事完整、集中;人物形象清晰、传神;以记叙、描写为主;记叙详略得当;描写细致、生动、传神”。最后,教师让学生集体修改学生作文,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第一中学的教学以“轻负高质”为特色

  以“研课堂的现场与细节、求教育的学术与本真”为核心理念,力在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育人氛围。每堂课的设置,都力在突出这次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主题,每堂课,无不令人深入的体会到“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

  这次外出学习,感受很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深入钻研,努力探索,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篇3:附中《说书人》听课有感

  附中《说书人》听课有感

  12月5日,我们一行四人在z老师的带队下去南师二附中听课。一进校门,“‘凸显主体、多元互动’活力课堂”几个大字就映入我们眼帘。我们听了几节课,教师们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采,践行了学校提倡的课堂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一的z老师上的是一篇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教学围绕着说书人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徐徐展开。周老师上课开门见山,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三项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从这几个角度把握文本。先让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等角度找出文中描写说书人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杠手和“我”的描写,对描写说书人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说书人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探究作者的情感。课文研读完后,最后一部分是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为《说书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悼词。整个教学流程,重点明确,尤其是最后一部分学生的发言紧扣“人的卑贱与杰出、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人生的陨落与升华”,精彩纷呈。

  高二z老师的课,选的是必修四语文读本上张爱玲《金锁记》。目标定位在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曹七巧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进而体会张爱玲苍凉的悲剧特点。

  吴老师对张爱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文本研读的比较透彻。其对张爱玲小说悲剧的“苍凉”特点解读,让我受益匪浅。“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两位老师小说阅读课都重视对文本的解读,注重让学生先圈画文中语句,在此基础上评析人物。其次,都注重提炼方法,方法指引。比如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总结。他们的课解决了目前在小说教学上困扰我的问题,使我受益良多。

篇4:童话单元听课有感

  童话单元听课有感

  今天听了两堂同年级的课,颇有感触。

  因为所授课都属童话单元,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王昌晓老师和张丽娟老师都采用了单元授课法,将四篇课文串讲,在学习同类课文上就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因为是初次尝试,授课时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课下一起反思,发现还是备课不充分。因为要将整单元的内容全部串起来,所以必须将这四篇课文全部备透。另外单元授课,不是指一节课就把它上完,可以分二至三节课,一节课的话,内容太多,孩子们接受起来也不理想。

  下午教研时又请教了对单元授课颇有研究的李校长,李校长与我们进行了探讨,收益很深。李校长提倡单元授课,因为一个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老师只要精讲一篇课文,把方法教给学生,剩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另外,李校长还提出了对比教学。比如第四单元主要将动物,就是让学生学习怎么样抓住动物的特点。

  通过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让学生抓住白鹅的特点“高傲”,文章又通过“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来讲述白鹅的高傲,学生学会寻找这些点来解决问题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后面的《白公鹅》一课。既让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老师还省力,一举三得!

  同时,李校长还强调,如果开展单元授课,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预习。如果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好,那讲课过程中,孩子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因为他不知道老师讲的东西要去课文的哪里找。这样的单元授课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要起反作用。孩子一次跟不上,两次跟不上,慢慢的连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今天收到的启发很大,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啊!

篇5:《梅花魂》听课有感--乡愁

  《梅花魂》听课有感---“乡愁”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听了张嘉春老师的《梅花魂》一课,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过瘾、遗憾。讲得很好,我们听得很过瘾;时间太短,没有讲完,我们遗憾没有听够。

  亮点太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地方。

  首先是讲解“外祖父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让孩子们在课文里寻找词语证明“地地道道”这个地方。除开我们平常能想到的,张老师还引导孩子们找到了“莺儿”这个地方。因为莺儿是个十足的中国味的名字,所以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第二点是引导孩子们通过课文里的诗句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外祖父经常在家中吟诵”、“一年年过去外祖父虽日见苍老但依然吟诵”、“外祖父已是满头的银发还在吟诵”,张老师通过一次次的深入引导,是孩子们在一遍遍的诵诗中体会思乡。

  第三点是结尾点题梅花精神,通过出示课件人物与梅花图互换,揭示梅花的傲雪斗霜代表的是中华精神。首先课件出示的是梅花图,通过张老师引导又出示出梅花精神的代表人物文天祥、朱自清、杨靖宇,然后老师再次出示梅花图,问学生生你看到的是谁,学生答“梅花”,“不,你看到的是文天祥、朱自清、杨靖宇”!画面再次切换,出现三位代表人物的图片,老师再问“你看到的是谁?”“文天祥、朱自清、杨靖宇。”“不,你看到的是梅花!”将中华精神及本文的主题全部引导学生说出并理解。

  亮点还有很多比如《乡愁》一诗的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师范等等,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