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科研辟新途技术传四方

5349

  社会一步步往前发展,工作中需要适用到先进事迹,杰出,科研,教师相关文章不断增多,怎么写作好这些文章呢?以下整理的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科研辟新途技术传四方文章,为您提供必要参考帮助,欢迎阅读收藏。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科研辟新途技术传四方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科研辟新途 技术传四方

  林老师,男,1943年12月出生,福建z大学研究员。曾被评为全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00年省先进工作者、省政府授予一等功。他创建“菌草学”,建立了菌草技术体系,出版多本专着,培养硕、博士生近40人,培养菌草技术骨干6000多人。他被誉为“菌草之父”,所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9项、专利权15项,并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和近90个国家推广。他全身心投入技术推广和科技扶贫、菌草援外,主持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和三峡库区、智力援疆、援藏菌草技术项目,负责中国政府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4国的菌草技术援外项目,为贫困地区农牧民增产增收和我国对外援助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xxxx年获人民友谊贡献奖,2xxxx年获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

  科研辟新途技术传四方

  --林老师同志先进事迹

  他是大学教授,又是“扶贫状元”、“援外专家”。在中国,他被称作“菌草之父”;在欧洲,他捧回了国际发明大奖;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国驻外使馆称他是“民间大使”,当地群众誉其为国鸟--“极乐鸟”;在南非,当地百姓说他是“上帝带给的最好礼物”。他发明的菌草技术先后获15项国际国内大奖,并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目前已在国内31个省(市)388个县(市)推广,在世界近90个国家传播。他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他的学生广布五湖四海。在学生心中,他是良师益友;在亲人眼里,他是“事业痴”、“工作狂”,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是崖壁上的一棵青松。数十年来,他为了菌草技术的研究、教学、推广、应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发明创造书写灿烂人生,以无私奉献筑起道德丰碑。如今虽然已近古稀,他仍矢志不移,带着一批骨干力量和三十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奔波跋涉在攀登科技高峰造福人类社会的漫漫征途之中。

  攻坚克难拓新路

  林老师,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林坊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8年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全国著名的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农村艰苦的生长环境,陶冶了他的情操,磨砺了他的意志。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是他的本色,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他的气质。

  1975年,林老师从三明真菌研究所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任福建农学院沙县洋坊教学实验农场党支部书记,主持该场的全面工作。当时处在“***”后期,洋坊教学实验农场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农场一样,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个拥有256名工人的教学实验农场,产值才3万多元,亏损却高达7.7万元,工人的收入也很低,最少的月工资16.2元,最高的才38元。当时福建农村都还没有实施生产责任制,为改变教学农场吃大锅饭的现状,服务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不顾个人得失,冒着犯“错误”被处分的风险,于1976年在农场率先实行了岗位经济责任制,使农场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工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就扭亏为盈,为福建农学院的农学、植保、园艺、畜牧等学科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全民所有制教学农场实施岗位经济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引起农业部宣教司的高度重视,1983年,林老师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的代表在全国部属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实验农场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引起很大的反响。

  1983年,福建农学院从三明迁回福州金山,林老师调任学院生产处副处长、金山教学实验总场副场长,兼任学院第二总支书记,是学校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然而,他的志向不在于仕途升迁,而在于技术发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把全部精力用于菌草技术的研究。当时,国内外食用菌人工生产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林木被砍伐,生态环境遭破坏,“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林老师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白手起家,向工程队借了5万元资金,建起了简陋的研究室,在白天处理完大量的行政和党务工作后,便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科研上。他每早上五点起床就到实验室;晚上听完新闻联播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子夜时分。为了搞科研,当时月工资才50多元的他,背上了近万元的债务。历尽艰辛,菌草技术终于在1986年诞生了。实验证明,芒萁、类芦、芦苇、五节芒、菅、象草、拟高粱、宽叶雀稗等野草及各种牧草、海草的粗蛋白含量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比常规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一般可高3~9倍。用这些菌草不仅可以替代木屑,而且可以替代部分麦皮、米糠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用草载培的食用菌,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草栽食用菌的废料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菌草技术不仅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草资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物质能量的转化率。在传统的农牧业中,把草转化为食品,效益最高的是牛奶,而现在,菌草的效益的牛奶的2倍。如果人工种草,1亩可产鲜草3~4万斤,至少可收干草1万斤。1万斤干草又可转化为1万斤香菇或1.5万斤木耳,其收益远远超过其它种植业。

  菌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菌、草、木等学科的界限,解决了全球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并且使菌业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人类食品来源的新途径。1996年,国家科委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菌草技术进行认真鉴定,充分肯定这一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高度评价这一发明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为了使菌草技术日臻完善,30年来,他先后进行70多个课题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系统综合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已可用45种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菌草栽培55种食用菌、药用菌,形成了系统配套的菌草综合技术。不仅如此,他还探索建立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多层次循环转化利用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菌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为把传统的两物(植物、动物)农业转变为三物(植物、动物、菌物)农业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一个个课题的提出,一个个成果的突破,使这项技术不断系统化、工程化、实用化,并在菌业生产、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水土流失及荒漠治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国际合作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菌草技术研究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级星火展银奖;1990年获福建省首届发明与革新展览会特别金杯奖和第二届国际专利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1992年获第二十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和发明展大奖--日内瓦州奖;1994年获第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国土规划整治部大奖,同年获全国第八届发明金牌奖、专利新技术博览会金奖;1995年3月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11月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996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据统计,菌草技术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9项,并获15项专利权。在科研应用的基础上,林老师撰写出版了多本专着,还出版了《菌草学》中文版和英文版。

  呕心沥血促发展

  在福建z大学菌草研究所的一个平台上,树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十个金黄色大字。这是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同志专门给林老师的题词。20多年,林老师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献身于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扶贫工作。

  菌草技术一诞生,有如出墙红杏,让人赞叹,让人惊奇。美国、日本等国家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出高价购买林老师的技术,高薪请他出国去办菌草研究所,但是他不为所动。1990年,美国一位商人愿以每月8000美金的高薪聘请林老师去他的公司,但他婉言谢绝了。“几十万变成百万美元,只能富我一人,教会农民利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富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我选择的是后一条路。”这就是林老师的价值观。面对荣誉的光环,他首先考虑的是要尽快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造福于民,为此他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技术推广和扶贫事业。

  1987~1990年,菌草技术在福建各县市以及广西、浙江、广东、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进行菌草技术示范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1991年开始,菌草技术连续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开始在全国广泛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1995年,仅福建省共示范推广12.39亿筒(袋),累计增加产值22.46亿元,节约阔叶树木材51.26万立方米。1994年,这一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7年开始,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省政府对口帮扶宁夏项目,林老师和他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贺兰山下的干旱荒漠地区和六盘山区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业,使当地5000多户群众学会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年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2xxxx年9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宁夏菌草技术扶贫点视察时高兴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东西协作扶贫的希望”,并指示当地政府要把菌草业做大做强。据2xxxx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统计,当年菌草技术推广到全区13个县17500个农户,创产值近亿元。

  2xxxx年,福建省政府将菌草技术列为智力支援新疆项目。林老师冒着零下28度的严寒到天山南北考察,制订实施天山菌草产业实施方案,在昌吉州8个县和农一师、农六师推广菌草技术。昌吉州项目实施第一年,全州75万农牧民人均增收60元。

  2xxxx年,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省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项目。

  2xxxx年,菌草技术被福建省政府对口支援办列为三峡库区移民项目。

  2xxxx年,菌草技术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生态脆弱区发展菌草业关键技术的研究”。

  2xxxx年,福建z大学与西藏林芝地区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菌草产业开发合作,在高海拔流沙地种植菌草已获成功。

  近年来,菌草技术的推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已与国内40多家企业实现了项目对接,有力地推动了菌草业上规模、上水平,其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30年来,林老师把菌草技术无私奉献给贫困地区、老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除在本校、四川成都、新疆昌吉州建立培训基地外,他还先后在山东沂源,江西宁岗、修水,湖北孝昌、团凤,陕西略阳、彬县,广西都安,广东清新,四川德阳、成都,宁夏彭阳,内蒙通辽市,辽宁新阜等地建立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他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农学会、共青团中央及有关单位的委托,为全国贫困地区共主办菌草技术骨干培训班105期,为全国各地培训技术骨干6425余人,到各地举办技术讲座190多场,培训菇农5万多人次。迄今为止,菌草技术已在我国32个省(市)385个县(市)应用推广。从1987年开始带领学生300多人次深入我国宁夏、新疆、甘肃、西藏、四川、贵州、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五师等农村开展菌草技术贫困地区扶贫和推动菌草业成为我国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林老师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1997年8月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2000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荣记一等功;2000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6~2000年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称号;2xxxx年11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人事部评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2xxxx年9月获福建省科技技术大会特别奖;2xxxx年12月获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国际生态环保特别贡献奖”。2xxxx年11月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人民友谊贡献奖”;2xxxx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2xxxx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xxxx年4月获宁夏扶贫开发“社会帮扶先进个人”;2xxxx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xxxx年4月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

  技术传播结硕果

  1992年4月,菌草技术经中国发明协会推荐参加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竞赛,国际评委认为菌草技术解决了菌业生产发展的“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广阔应用前景,因而获得金奖,同时引起了联合国环境、资源、发展等有关部门高级官员的高度关注。1994年10月,我国外经贸部把菌草技术列为“多边援助”项目,决定采用在华为发展中国家举办技术培训班的方式进行援助。1995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决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并在北京签署有关文件。1997年5月,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签署了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的合作协议。1998年中国政府决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合作项目。林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15次率中国专家组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工作。菌草技术一举示范成功,受到了巴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居民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林老师被当地官员、村民誉称为“国鸟”(极乐鸟),巴新政府称他为“巴中人民的友好使者”。巴新国会议长纳科比在会见林老师等专家组成员时说:“你给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两天,你教我如何种菇,可以解决我一辈子的生活。因此,这项技术的价值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为了庆祝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成功,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元首西拉斯·拉里主持召开由全国各地5000多人参加的菌草技术验收现场会,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用最隆重的传统仪式庆祝这一盛会。巴新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科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援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为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巴新东高地省的菌草基地,罕见地8次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

  2xxxx年1月,林老师带领专家组到南非夸那尔省实施菌草技术合作项目获得成功,受到南非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这是消除贫困、增加就业、保护生态的好项目,为此先后投入1亿兰特用于发展菌草产业,并建立起非洲最大的菌草技术示范基地。2xxxx年7月30日,南非夸祖鲁国国王在1000多人参加的西德拉菌草基地竣工典礼大会上深情地说:“我爱中国,我爱中国人民,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国人民,感谢我的兄弟林教授把菌草技术带到南非并实施成功。”

  2xxxx年10月,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政府援莱索托项目。2xxxx年,为落实***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援非八项措施,经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审定,确定援助非洲十大项目之一--援卢旺达农业示范中心项目由福建省z大学承担,林老师为项目负责人。他不辱使命,奔劳于中非大地,用智慧和心血谱写着一曲中非友谊之歌。2xxxx年2月,菌草技术在副主席的关心下被列为中国政府援斐济项目。

  从1995年至今,在国内外已举办了49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有近90个国家派出的1527名学员参加学习。这些学员多数是该国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不少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他们除了系统地学习菌草技术之外,还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一批一批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员无不为菌草技术吸引,无不为林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力量所感动,有的学员甚至把名字也改为“菌草”。菌草技术还引来巴新、南非、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元首到福建z大学实地视察,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在,菌草技术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扶贫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协作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这是林老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人间”,这是他的人生信条。《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林老师是知识的拓荒者,是希望的播撒者,是友谊的传递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人师表、为国为民的思想品格和道德风范。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生活上淡泊名利、永葆本色,在事业中精益求精、至诚至善。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之华和时代精神之光。

文本库 www.wenbenk.coM

篇2: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献身教育,矢志不移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献身教育,矢志不移

  林老师,男,1964年10月出生,z市第三中学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2xxxx年省先进德育工作者,2xxxx年省特级教师,2xxxx年省中小学优秀校长。长期在高中任教,教学成绩突出,强调“爱的教育”,形成了“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风格。主持完成4个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并出版教育随笔集2部。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管理经验,任z八中副校长为新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z五中校长将市区薄弱校打造成省级重点学校,步入优质高中的行列;任z三中校长,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使学校实现了一级达标校的奋斗目标,获得“省文明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18项。他积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经常开设示范课、讲座,先后指导10位青年教师,许多已成长为骨干教师。

  献身教育,矢志不移

  --林老师老师先进事迹

  林老师,男,1964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z省教育学会数学教学委员会理事、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z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市教育讲学团成员。现任z市第三中学教师、党委书记、校长。

  1984年他从z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中学教书。多年来,因为对教育的执着,他从县城中学到市区薄弱校再到现在省级一级达标校,一路走来,展现出的是他逐渐深入的教育理解和更加开阔的教育视野;因为对教育的执着,有多少次机会他本可以跳出当时被当地人鄙称为“挑芋担”的教育行业,但他始终难以割舍对教育的这份热爱。从小的耳濡目染,多年的教育学习,让他懂得:不教书,外面或许只是多了一个当官或是经商的;认真把书教好,却可以成就多少家庭的热望。这是z教育的一件幸事,从此以后,z教育多了一位名师,一位名校长,一位有力推动当地教育发展的教育行家。

  他热爱教育,“敬钟如佛”和“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信条他奉为圭臬。他熟知教育,“君从教育来,应知教育事”,他化用王维的诗以自勉。他富于创新,注重提升,在教育教学和学校办学上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2xxxx年被授予z市“第四批市管中青年专业人才”称号;1999年9月、2xxxx年9月被z教育厅授予“省先进德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xxxx年12月被z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xxxx年9月被z省人民政府授予“z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xxxx年9月被z市教育局授予“市中小学优秀校长”荣誉称号;2xxxx年10月被z教育厅授予“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荣誉称号;2xxxx年9月被z教育厅授予省“中小学优秀校长”荣誉称号;2xxxx年4月被z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xxxx年5月被确认为“z省名校长”培养对象。

  教学是教师的生命,站好三尺讲台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二十余年来,他始终没有放下那根属于自己的教鞭,哪怕后来走上管理岗位。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他“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风格。他提倡“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是他的座佑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他能因材施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他自制教具;为了培优补差,他敢于投入课余时间。长年在高中任教,教学成绩突出,尤其是高考成绩在同类学校当中名列榜首,为所在校高考成绩的突破做出了贡献。

  新课改以来,为了让学校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已经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他亲自担任课改年段的教学工作,为学校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表率和引领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他担任班主任,能做到细致深入、以人为本,从来不打骂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学生,强调“多微笑、多鼓励、多积极暗示”的工作方法,并时刻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追求、学会创造、学会奉献”的优良品格。由于成绩显著,该同志先后两次被评为省先进德育工作者。

  1997年,他开始担任副校长工作,2000年,他走上了校长岗位。2xxxx年调任三中,更高的管理职位对他而言只是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付出,但也意味着他的付出将会影响更多的教师和更多的学生。他有他的教育理想,他为自己逐渐接近这样的教育理想而高兴。为了做得更好,他把家搬到了学校对面,或者有时干脆就以校为家,在食堂里草草吃完饭随即又回到了办公室。为了增强教职员工对这所二流学校的信心,他把成绩优秀本可以进入一流高中的女儿留在了学校高中部。每天第一个到校和最后一个离校的总是他,他极少呆在办公室里,他爱到校园四处走动,巡行每一个角落,关注每一个孩子。学校里许多学生他都能叫得上名字来。

  作为一名校长,他的教育目标是培育“人文与技艺合一”的完整的人。在十几年不同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坚强体魄、锻铸能力、学会生活”的办学思想。任z八中副校长期间,在协助校长“稳校序、提校声、促提升”上,着实找到了施展的舞台,为新建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z五中校长,将一所市区薄弱校打造成百姓信任、学生向往的优质学校,赢取赞声一片。任现职以来,学校实现了省一级达标校的奋斗目标,教育教学质量飞跃提升,素质教育和特色办学成果突出。连年被评为z市高中、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学校。高考成绩年年有较大提升,2xxxx届2xxxx届高考本一上线人数均突破百人大关,本科上线率达80%以上,专科上线率达100%。中考综合评价连年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在他的带领下,这所二流生源的学校拥有了一流的教育质量。学校男女排球队连年获省赛双冠军和全国赛佳绩更是促进了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的发展;学校2xxxx年开始招收西藏内地散插班,为国家民族教育做出了贡献;2xxxx年将市华侨中学纳为分校,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名校长和名师,他是成功的。但他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所有的教师都成长了,教育才能呈现春色满园的美好局面。从教多年,他从来不逞个人英雄主义,让自己一枝独秀。为了实现春色满园的理想,他甘当人梯,悉心培养扶植新教师。除了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通过开设市、校级公开课进行教学示范外,还主动承担起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先后指导过近10位青年教师,他们中大部分已成长为学校乃至市里的学科骨干。学校青年数学教师杨朝熙,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现已是市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作为省市名师和优秀校长,曾担任省杰出教师评委,多次担任省市名师、中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评审、省市教师技能大赛、校长选拔等的评委。为传播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他到处奔走,四处讲学。为市数学学会作如何撰写论文讲座;为市校长提高培训班作讲座3次;为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作“课程编排与选课指导”讲座3次;到云霄县作高三年工作指导;为市“十一五”校长任职培训授课;为龙海市学校副书记培训班作讲座;为z师大数学系学生作专题讲座;为省美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讲座等。

  没有理论支撑的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也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敏锐地捕捉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在不断地总结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独立完成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省级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优秀教师课堂案例分析》三个省级课题。

  发表了CN级论文《规避命题的“模式化”》、《数(式)大小比较题析》、《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探索与实践》、《乘势而上,全面开展课改实验》、《新课程实施中数学课堂的变化》、《数学教学中自学概括能力训练与培养》、《数学能力培养初探》、《推行评语改革,促进德育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借得好风力,展翅上层云》、《让数学阅读伴随高三总复习》、《让数学阅读走进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与实践》等15篇。另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校管理模式与管理文化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实践》等5篇论文。

  其撰写的论文《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与实践》获省数学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让数学阅读走进数学课堂》获z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三等奖;论文《学校管理方式与管理文化研究》获省社会科学界2xxxx年学术年会评选三等奖。

  他是潜心教育的行家里手,也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认为教师应该多读多写,保持一种文化人的清高心态。他偷空读了大量的书,并随手做读书感悟。多年来,时时处处、点点滴滴的积累,却也成效颇丰,现着有读书随笔与感悟《有所收获》两册计32万字。

  有一次,一个直肠子的老师在他面前冒出了许多人心照不宣的一句话:“校长你这两年怎么老得这么快!”大家怕他伤心,连忙圆场。他听了只是笑笑:“人总是会老的嘛,腹有读书气自华!”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四十出头老得特别快,还不是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所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教28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苦口婆心,一路走来,几多艰辛。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才有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也成就了他“育全面发展学生,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热望。

篇3: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教育战线的领头雁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教育战线的领头雁

  林老师,女,1957年8月出生,z市z区实验小学校长、书记,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9***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省三八红旗手,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xxxx年省特级教师、省三八红旗手。在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方面富有特色,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双关注”的教学风格,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交流或在CN级刊物上发表。任校长20年,推行会诊制度,开辟“校园观察”平台,实行教师分层岗位目标管理,使基层小学升格为知名小学,形成了“南拳”、“空中英语”、“小刺桐合唱团”三大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她主编的3份反映学校课改、艺术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的校报获全国一等奖。她指导的中青年教师中,10余人先后担任校长,20多人成为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育战线的领头雁

  --林老师同志先进事迹

  林老师,女,1957年8月出生,籍贯z,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龄38年。

  林老师同志从教三十几年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信教书育人工作是大事业、大人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树立了“和谐育人,幸福有成”的教育思想,努力追求教育专业化、人本化、文化化的理想境界。林老师同志严谨治学、和谐育人,在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均能广泛涉猎、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构建了别具一格的管理模式,形成明显的教育教学特色。担任校长二十年多来,她以前瞻的办学理念,精细化的管理,优质的教育教学,将学校从一所基层小学一跃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学校。她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区域基础教育的办学取向,成为z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国素质教育模范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校长、福建省先进德育工作者,荣获福建省“星星火炬”奖章,在z教育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望。

  林老师同志***任z西隅小学副校长,92年调任zz实验小学校长兼书记,担任校长二十多年。她脚踏实地、艰苦创业、锐意改革,使学校一次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素质教育风起云涌,课程改革鼎新革旧,林老师同志的教育管理智慧更是空前勃发,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人本化、文化化的学校管理模式。目前,z区实验小学不但从一所基层小学升格为实验小学,其办学理念与成效使其成为区域学校的领头羊,并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学校。

  林老师同志终身学习意识强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坚持不懈研读教育理论专着。她精益求精,躬耕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她善于挤时间,把学习当作新的生活方式,长年订阅《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教育艺术》《教学与管理》《校长阅刊》《教育前线》《中小学管理》《福建教育》等教育期刊,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博采众长。孜孜不倦的学习,使林老师同志具备了夯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的碰撞中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品质和理论素养,她参加福建省首届骨干校长培训班学习,经逐层选拔,在众多校长学员中脱颖而出,作为学员代表交流了教育管理论文,得到导师和学友的赞誉。

  林老师同志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管理艺术,她用科学化、人本化诠释校本管理,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发展校内人力资源,发挥人的积极性,大力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上。建立健全适宜于人本管理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结合现实编印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师手册》,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匡正师德师风,培植了一支专业过硬、敬业奉献、社会影响好的优良教师队伍;推行行政周前工作安排汇报、会诊制度;开辟“校园观察”平台,让全体教职工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实行教师分层岗位目标管理,通过岗位评价,动态管理,使教师成长成为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激活教师的内涵发展,建立激励机制,盘活人力资源,使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卓越化、精致化。学校《教师分层岗位目标管理研究》课题被评为z市优秀课题。经验总结《分层励发展,和谐求共进--学校教师效能管理初探》发表于CN级刊物《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2xxxx年5月,z市教育局指定z实小承办小学精细化管理研讨会,向全市展示该校的精细化管理和素质教育成果。

  课题科研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机载体,林老师同志以其敏锐的教育触觉,开阔的教育视野,用课题规划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该校共有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7项,市、区级课题近30项,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其中由她主持的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南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获国家“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一等奖,记录该校《南拳》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案例《南拳:文化传承从课堂开始》被翻译成外语推荐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研讨,并在《亚洲体育与运动改革实践》一书中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篇章中重点介绍。她主持的教学实验课题《同质分层,同步发展》获福建省优秀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植根本土,绽放异彩》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知识技能与个性同步发展》课题获z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三等奖。她提出的以积极心理学改革创新英语教学的《空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举措为中央教科所专家评价“是全国首创,值得推广”,受邀到北京在全国会议介绍经验,案例发表于中央教科所主编的《心理与特殊教育》杂志,学校成为中央教科所教学改革实验校。在她的领导下,学校成为科研兴校的一面旗帜,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讨和交流,获得国家、省、市专家的高度赞誉,中央教科所戴汝潜教授评价该校:“只有在z这样的文化名城里才可能出现像z实小这样立足于学生、学校、教师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与课程改革新理念巧妙结合的、独树一帜的个性化的学校。”她主编的三份分别反映学校课改实施、艺术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的校报《zz实验小学报》、《艺术教育报》、《晨曦》报分别被评为“全国最佳校报特等奖”、“全国最佳教科研校报一等奖”、“全国最佳社团校报一等奖”。

  林老师同志致力学校管理的创新,使学校走向腾飞的快车道。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完成了3所薄弱校的并校工作,连续四届荣获省“文明学校”,实现了四次跨越式发展:1992-1998年,z实验小学从普通基层小学中脱颖而出,由于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实现了规范化办学目标,使之成为省示范学校,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98-2xxxx年,以课改为契机,以课题科研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被评为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2xxxx年,凸显英语和艺术两大特色,创建接轨国际和高品位文化的特色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小刺桐合唱团多次参加国家、国际合唱比赛,2xxxx年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了奥地利--中国龙年新春音乐会国际文化交流,成为一支享誉国内外的专业合唱队。2xxxx年,她将闽南文化引进校园,开发了《南拳》、《泉南文化》校本课程,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参加全国阳光伙伴集体体育竞赛获全国总决赛总冠军,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俱乐部基地校。二十年来,学校先后还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等国家级荣誉10余项,省级荣誉30余项,成为福泽一方的教育乐土。

  林老师同志是z区教育战线的领头雁,又是语文教坛上的一名尖兵。从教以来,她坚持不懈立足教学第一线,磨砺教学本领,多次被评为教坛新秀,19***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xxxx年被评为福建省特级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工作以来,仍坚持主动担任中年段语文教学工作,多次承担观摩课、示范课。近年来,她更勇立课改潮头,潜心钻研语文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四尊重”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生活化体验,尊重学生自我知识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双关注”的语文教学风格。为使自身教学经验转化为可资推广的教学理论财富,林老师同志勤于笔耕,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撰写了几十篇教学论文在CN级刊物发表或在省、市级获奖交流。她的语文教学观点,成为引领语文教师以及其他学科老师以资借鉴的标杆。

  林老师同志也非常重视以个人专业发展带动教师群体的成长,所带导的青年教师中有 10余人先后被委任为基层校长,20多人被评为省、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她荣任z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市小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区小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任,带导多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各级优质课、观摩课、竞赛课均获佳绩成为区域课改的领跑者。

  由于林老师同志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成绩卓越,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xxxx年被评定为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人员。《z晚报》《z教育》《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介绍了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先进事迹,《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侨乡女园丁》为题介绍了这位z名闻遐迩的全国优秀教师,她的突出业绩被载入《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2xxxx年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优秀主人公奖。

篇4: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大山深处的希望之歌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大山深处的希望之歌

  郑老师,男,1971年10月出生,z县际会中学高级教师。2xxxx年省优秀班主任,2xxxx年全国模范教师。20年坚守在农村教学第一线,连续15年主动承担2个毕业班语文教学,中考成绩多次获全县第一,先后有300多个学生考取县重点中学并升入大学。指导30多个学生在作文、演讲、语文知识技能等方面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他曾患小儿麻痹症,可他不顾自己腿脚不便,一瘸一拐地走遍了所有的山沟小村,动员辍学学生重新入学,他所带的班级几乎都是零辍学。他撰写了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各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多次获得z县和南平市说课、公开课和片段教学比赛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南平市语文课件创作比赛一等奖。

  大山深处的希望之歌

  --郑老师同志先进事迹

  郑老师同志系z县建西镇际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2年7月毕业于南平师专中文系,通过两年自考,1997年6月以优异成绩取得福建师大汉语言文学系的本科学历,郑老师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只能一瘸一拐地行走路(二级残疾),但他身残志坚,长年坚守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上,在农村教育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业绩上做出突出贡献,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他先后被评为z县先进教师、z县模范教师、福建省先进班主任、南平市优秀教师、南平市享受特殊津贴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一、身残志坚,大爱无声

  郑老师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导致他的双腿发育不良,行动极其不便,前些年农村学校的流生情况比较严重,郑老师老师从不以腿脚不方便为由,享受优待,他总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小山村做动员。为了让班上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他走遍了际会所有的山沟小村,为动员学生到校上课,他总是拖着自已瘸拐的腿,年复一年,他不知走过了多少羊肠小道,甚至翻山越岭、爬山涉水,特别是每年春季动员流生,山路总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郑老师老师记不清有多少次是从泥浆里滑过去的,有多少次是淌着水过去的,又有多少次他摔成了个泥人似的......当他打着赤脚,全身湿透的出现在学生家门口时,每每总让学生惊呆了,家长惊呆了,又有多少次让这些山里的孩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立即答应返校上课。郑老师有一位学生名叫祖可云,现在已是浙江办厂的企业家,他每次过年回家都要来看郑老师,因为在他眼里郑老师是他生命中最值得感谢的人,当年家境贫困,已辍学在家务农的他,正是在郑老师动员下才返校上课的,他曾回忆说:“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一天,我们全家去插秧了,当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雨又下很大,郑老师亲自一瘸一拐地到田里找我,动员我回校上课,如果没有郑老师,也许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郑老师老师就是这样时时刻刻牵挂着、关心着山里的孩子。

  这么多年来,为了工作,婚假还没结束,就提前到校上课;父母生病住院,他也没能陪护在身边;甚至是女儿出生时,他还在学校忙教学......也许这些困难,大家也都有遇到过,但能做到每一次当家庭与事业冲突时,天平的指针总是向事业一边倾斜,却是非常困难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郑老师所带的班级年年优秀,特别是在控辍工作上,凡他所带的班级几乎都是零辍学,而能在乡下中学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

  在郑老师眼里,教师这个行业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是一种的事业,初上讲坛他就暗下决心:腿脚不方便,绝不能成为事业的拖累,更不能成为一种借口,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一定要把老师当好,甚至要比正常人做得更好,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教育思想,去点燃山里孩子求知的欲望,去鼓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郑老师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尤其关注学生的成长,他以情感人,以爱育人,严慈相济,恩威并重。他当班主任,连学生牙痛吃什么药我都要过问,如果学生用了芬必得,他就会告诉学生这种药不能常吃,常吃会伤胃;甚至寄宿生早起后要喝一杯白开水的习惯,他都要学生养成。

  总之,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拖着自已瘸拐的腿早出晚归;也记不清多少次披星戴月地备课、批改作业,记不清有多少次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但郑老师却依然记得在他嗓子沙哑时,孩子们悄悄放在讲台上的那一杯菊花茶;记得清在他疲惫时学生那一声深情的问候;也记得清每年教师节那天,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学生们用短信和电话传来的祝福.....  二、顽强工作,恪尽职守

  从教以来他以校为家,恪尽职守,每天学校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主动承担着学校周一和周日两天最繁忙的值日工作,而且不是一个月两个月,郑老师是年年坚持,从他进教务处工作以来,已整整十年,好几次,校门口有社会青年来闹事,想要打在校的学生,他得知情况后,总是第一个赶到,并且总是冲在最前面,保护自己的学生,事后总有家长问他:“郑老师你不害怕吗?你脚不方便,晚上又看不见。”郑老师总是笑笑地回答:“有时候想不了那么多!”

  郑老师老师,扎根农村教学第一线,为了山沟沟的孩子们,他不是坚守,而是谋求突破,更不是操守,而是追求高质量,前几年农村师资紧缺,他不顾自己身体上的残疾,他克服重重困难,付出比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连续15年主动承担两个初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在际会中学,孩子们非常爱戴郑老师,无论郑老师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郑老师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变化,郑老师深知不是人人都能上大学,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于是他每年都下乡动员考不上普高的学生上县里的高职,有时就连中暑生病也没休息,前往大山深处的村庄,是弯弯曲曲的陡峭的上坡路,旁边便是悬崖峭壁,连正常的人看了都感到害怕的,更何况是腿脚不便的人,但郑老师为了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为了这些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为了农村孩子的将来着想,每年的暑假他都一瘸一拐地行走在羊肠小道上,他一家一家地动员、一家一家地宣传,这样的艰难的工作一做就是十五年, 而今这些山里的好多孩子因为上了职中,学得了一技之长,现已成了各行各业的技师和优秀工人,所以际会中学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三、教书育人,春风化雨

  郑老师老师喜欢课堂,凡听过他课的老师和学生,总是赞不绝口。他的班级年年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他也多次获全县教学质量评比一等奖,语文成绩三率评比全县第一名。2xxxx年他班的林倩同学在当年的中考中语文单科142分全县第一,而且七科总分获南平市第一;2xxxx年中考他班的陶清媛同学语文单科成绩140全县第二,总分也位居全县第二,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难能可贵。

  他还是南平市首届语文骨干教师,从教以来他一共撰写了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等各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有4篇论文发表在《福建成人教育》《闽北教育》杂志上,有一篇还获得国家级语文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他还先后获得z县和南平市公开课教学和片段教学比赛一等奖;他还在2xxxx年暑假给全县初高中语文老师上过一节语文片断教学示范课,并受到广泛的好评与赞誉;2xxxx、2xxxx年度他参加全市语文课件创作比赛连续两年获全市一等奖,他在他还先后指导30几个学生在作文、演讲、语文知识技能比赛中获得省市县一二三等奖;从教以来,在他所教的学生中,有300多名的际会山村子弟,考取了一二中并升入大学,有的已研究生毕业,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在中科院攻读博士:他为际会村培育的人才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这些成绩,郑老师老师从不满足,他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将自己最灿烂的色彩和年华献给了这片苍茫的土地。现在他是学校的教务处主任,他狠抓课改,寻求在教学管理上的创新,并取得较大的成效,07、08、09、10年学校在全县目标责任制考评中均名列前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他的带领下07、08、09、10、11年际会中学的中考成绩已接近z一中水平,创造了农村中学教育质量的奇迹。

  20年的教师生涯,郑老师老师总是用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抒写着教师的平凡,用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勇气,绽放着教师的美丽。他在学生面前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是一面表里如一的透镜。无数个早晨,他总是迎着朝霞走进班级,快乐地与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无数个夜晚,他带着欣慰和疲倦归家。20年的教师生涯,他正是用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谱写生命的旋律,用自己的默默躬耕,在大山深处,吟唱着希望的歌。

篇5: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走在幼教课改第一线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走在幼教课改第一线

  郑老师,女,1956年10月出生,z市蓓蕾幼儿园原园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2xxxx年全国模范教师,2xxxx年省特级教师,2xxxx年省中小学优秀校长,2xxxx年宋庆龄教育基金获得者。坚持在幼儿教学第一线,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最佳方法和教育手段。她构建多元平台、开展园本教研,形成“以学为研、以研促教、以教促改”的园本教研新模式,促进幼儿发展。她先后主持10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立项课题,其中多项获得省市奖项,参编5本书籍,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达43篇,2xxxx年获省课改先进个人称号。她热心幼教事业的发展,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给省市幼教同行、学生、家长开设讲座100多场。她一心扑在幼儿园的发展上,任园长期间幼儿园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省文明学校、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20多项荣誉。

  走在幼教课改第一线

  --郑老师同志先进事迹

  郑老师,女,1980年2月毕业于z幼师,分配到z市蓓蕾幼儿园。面对工作的压力,她苦恼过,但很快从老园长、老教师的奉献精神中汲取了力量;她发奋了,她查找各种资料,以中外幼教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她勤于实践,探索幼儿教育的最佳方法、手段。她很快脱颖而出,成长为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多次承担全国、省、市级的公开观摩活动。她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出色的教育教学业绩,得到孩子们和家长的信任,从事幼儿教育32年以来,她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市第二十四届劳模、省中小学优秀校长、市十佳教师提名奖等四十多项荣誉称号,并获得庆龄教育基金奖和左藤明雄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她还是省、市妇女代表及执委,市政协委员。她被福建师大、z市教育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实训导师,被福建省z幼师聘为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是省、市幼儿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导师,省市幼教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市幼教评估组成员,省市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库成员,市妇联家教研究会理事,市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市陶行知教育研究会理事等。

  她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分管教育教学的副园长成长到园长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任幼儿园园长兼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研,在抓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基础上,亲自主持开展幼儿园的各项课题均取得良好成绩。1996年幼儿园通过了福建省优质幼儿园评估,并先后多届获得省、市文明学校,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先进幼儿园,市‘三八红旗’集体单位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她本人撰写的《完善制度,加强学习,提高园本教研的有效性》等四十多篇的论文在《学前教育研究》等不同刊物发表或学术会上获奖。参与省普教室《福建省幼儿园管理规范》、市教育局《z市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等多项编写任务,参与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幼儿教材编写。曾多次为福建师大学前教育专业、z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福建幼儿师范学校、z榕西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讲“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不同内容的讲座;为省市园长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区县幼儿教师等不同对象进行“园长、业务园长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等十几项内容、几十场的讲座,多次参加省、市幼教组织的送教下乡讲座活动。下面就以2xxxx年以来幼儿园课改为主要内容介绍郑老师的先进事迹。

  一、明晰课改理念,找准立足点,勾画课改方案

  课改初期,郑园长在组织学习新《纲要》中引领大家思考:幼儿园为什么要课改?课改的落脚点在哪里?课改的问题在哪里?核心问题是什么?怎么去做?幼儿的问题有哪些?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什么样的学习能有效、高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困难在哪里?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郑园长紧紧抓住“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两个基本立足点,制定了三年课改方案,引领教师寻找着影响幼儿有效发展的基本元素,为教师创设整洁、优美、适宜的物质环境,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精神环境,引领教师扎根幼儿园的实际,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在课改的实践中,围绕一个个问题研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推动全园各班课改实验稳步进行。

  二、构建多元平台、开展园本教研,形成“以学为研,以研促教,以教促改”的园本教研新模式,促进幼儿发展

  郑园长清醒地意识到,课改的核心是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她把目光锁定在“园本教学研究”这一途径上。围绕“幼儿是怎样发展的,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怎样才能促进幼儿有效的发展?”“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等问题,为教师搭建学习支架和行动研究和反思性的平台。通过搭建“每周话题”、“读书导读”等学研支架,让教师带着问题学、围绕问题交流分享读书学习的体会,使教师养成爱学习、爱寻找资料的习惯;通过搭建扎实、针对性的行动研究、微格案例研究等平台,使教师们在自我反思中形成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的自觉意识,形成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创见,在集体反思中教师学会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通过集体的力量获取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逐渐形成“以学为研,以研促教,以教促改”的教研新模式。

  课改以来,幼儿在自由、自主选择区域运动中活泼、健康、开朗;在蓓蕾广播站的广播、经典诗文诵读、故事大王、小黄莺演唱会等活动中热情、大方有自信;在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中更是自主、爱提问、爱思考、爱动手、爱想象、爱创造、爱探索,在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孩子们的做人的品质、做事的方法、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变管理角色与职能,优化课改的良性大环境,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郑园长始终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行园长负责制的网络管理。刚柔结合,努力为教职工创设宽松、民主、开放、温馨的学习、工作环境,变权力型、支配型管理为服务型、合作型管理,为教职工提供适宜的平台,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引领教职工始终围绕“顺应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倾心于孩子的今天,着眼于孩子的明天”的办园理念,以培养“健康又快乐、文明有礼貌、倾听会交流、合作有爱心、好奇爱探索、爱美善表现的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为办园宗旨,达到“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以探究性学习为幼儿的基本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的目的。因此,郑园长常常深入班级等各部门,随时进行跟踪观察指导,及时提供人力与物力服务与支持,于点滴细微处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鼓励教师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实践,制定并汇编了《幼儿园各项制度手册》,规范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郑园长对教职工工作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重视过程中动态的评价,园长的客观、公正、动态、发展性的评价使教职工体验到园长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形成了“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良好园风。郑园长的角色转换在课程管理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行政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服务意识上的根本转变,有效地调动了全园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课改以来,教师在宽松、民主、平等、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成长,幼儿园有1位福建省名师,7位学科带头人,其中3位以通过认定,3位省骨干教师,12位市级骨干教师,其中7位以通过认定。

  郑园长勤于学习,思维开拓,勇于创新,善于总结,精于管理,她组织教师及时总结课改成果,以副主编和参与编写部分内容的身份组织教师编写并由省人民出版社《金教鞭》的形式先后出版了幼儿园数学、科学、创造性游戏等三本书。今年,即将出版早教和区域活动的书。课改以来,教科研硕果累累,《幼儿科技活动与师资培训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获‘z市首届教改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全国幼儿园科学活动课题获全国优秀课题实验基地,郑园长等几位教师获课题研究优秀学员奖。她主持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等10多项课题,先后均通过了结题论证,其中《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获省级课题优秀奖。郑老师园长多次向省、市幼教同行介绍幼儿园课改、课题经验,得到了领导与同行充分的肯定与好评,也吸引了各界同行的广泛关注,经常性地接待外省、本省、本市的幼教同行,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在z市、福建省都有较好的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