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詹天佑》读后感三则

2477

  文本库是专业的范文大全网站,精心编辑了大量读后感相关素材和参考范文,如果您正好编写读后感相关文章,以下的这篇《詹天佑》读后感三则文章也许适合您的需求。

《詹天佑》读后感三则

  《詹天佑》读后感三则

  《詹天佑》读后感(一)

  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让我颇有感触。(开关点明读了什么文章)

  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提前两年竣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为了将铁路修筑成功,作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白天亲自去勘测线路,晚上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生怕有半点误差。他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此句点明谈体会的点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看看詹天佑,再想想我自己,差别多大呀!(过渡到联系自己谈体会)每次考试,错题最多的就是因为马虎了。我虽然下定决心,做题再也不马虎了,但平时做作业的时候,常常是心不在焉,做一会儿,玩一会儿,做完了题还不检查,直接就塞进书包里。

  学了《詹天佑》这篇课文后,我感到无比羞愧。决定痛改前非,学一学詹天佑的认真精神。做作业时,我把门锁上,在屋子里认真做题。做完后还会一道道检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我作业中的错题量明显减少了。这还要归功于《詹天佑》这篇课文。

  詹天佑的认真,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改变了我,让我做事变得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结尾再次点明谈体会的中心,总结全文)

  读《詹天佑》有感(二)

  我反复地读着《詹天佑》这篇短文,对詹天佑崇高的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开头点明读的什么文章,读后有什么感受,概括写一句)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詹天佑不惧困难,不怕嘲笑,成功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文章主要内容)詹天佑在修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令人深深敬佩,而他的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更让我折服。(点明谈体会的点)

  京张铁路之所以能修筑成功,靠得不仅仅是不屈的精神,出众的才能,更多的是詹天佑他做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态度。工作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每当读到这里,我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对他的敬重。是啊,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听课,那么他将掌握不了这部分知识;如果一个工人不认真地对待工作,那么就极容易发生事故.....  读着詹天佑的事迹,再看看生活中的我,真是惭愧至极。(过渡性的语言)我写作业常常粗心大意,马马虎虎。记得有一次,我的数学作业整整错了六道题!看著作业上那些刺眼的红叉,我感觉脸上辣辣的,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都是粗心惹的祸:六道题中竟然有四五道是因为没换算单位而出错!

  我妈妈却和我完全不一样,她做事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总是追求完美,做什么都反复思量,尽量先把结果想到,采用最佳的方案。

  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做事,争取让“一丝不苟”这顶帽子永远戴在我的头上!

  读《詹天佑》有感(三)

  在语文课上,我怀着敬佩的心情,把《詹天佑》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的铁路。

  詹天佑是我国的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更具备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修筑京张铁路时,他想出了许多解决困难的好办法,把工期提前了两年。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这两条隧道的工程最为困难,詹天佑却不怕困难,他与工人同吃同住,一起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最后,他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解决了居庸关的难题,又用中部凿井法解决了八达岭这一巨大的“拦路虎”。

  我十分敬佩詹天佑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是通往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文本库 www.wEnbenk.com

篇2:读后感:于永正对新教师的20条建议

  读后感:于永正对新教师的20条建议

  今天学习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对新教师的20条建议,顿时豁然开朗,它们非常实用,因为很具体,而且看得出这样“对付”学生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加入老师行列快两年了,平时就很想听听老教师们的经验,向他们讨教一些锦囊妙计。这次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

  作为老师,都喜欢学习和品德都很优秀的孩子,我不愿意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我看重的是人品,而且对于知错而改的孩子,我会给他改错的机会,只要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及时改正的话,我们会成为朋友。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考验的不仅是课堂常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专业水准,我相信多用用自己的智慧,能化解课堂不和谐的音符,我相信充满智慧的老师都能被学生喜爱,学生也容易信服,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更近、更和谐了。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美术课更不像语数这种主课,留学生在课后来补上课内容有点不现实的,所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有效地听课,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一同完成课堂内容。

  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的高效是我认为目前应该追求的工作境界。前辈们说开学初课堂常规是最最重要的,特别对一年级新生,把规矩做好了,以后的课就容易上,规矩不好,将举步维艰。所以我想尽量在学期初的一两周内形成较稳定较好的课堂常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利用这二十条贴心建议,一定能有效解决许多要面临的问题。但是课堂40分钟有太多的可能,它一定会在预定的状况中不断生成新的状况,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要有好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及时纠正错误。而不能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严肃至极,就如于老师所说的“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 而严,鞭扑 之下,是人不生好念也。”

  另外,我认同“教育是培养人对前途的希望”这一观点,评价学生好坏的途径不是单一是多维的,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提升我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的爱心、耐心、恒心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的因素,为孩子们一生的健康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篇3:陶继新《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陶继新《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陶老师是一名特别引人关注的“新闻+专家”型的人物!

  陶老师“玉在山而草木润,心有佛而颊生光”;

  陶老师笔耕不辍,是用爱心和椽笔书写生命的人;

  陶老师真正做到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陶老师驰名当世,他是山东省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创新教育》执行主编、《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xxxx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陶老师口碑载道,人称南朱北陶,南有朱永新北有陶继新。

  陶老师著作等身,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等几十家报刊和数十本图书上,发表万字左右的长篇通讯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编辑业务论文百余篇,访谈、评论百余篇,撰写散文二百多篇。个人专着有《人生的亮点》、《洒落教苑的思索》、《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先锋者档案》、《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非常父母》和去年寒假发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等。他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设讲座300多场!

  我带着朝圣的虔诚,带着求知的热情,来读陶老师的作品。

  (一)胸中有梦

  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我们之所以强调要争取做到“胸中有梦”,是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快乐的人生。对于胸中有梦的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犹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我们中间有许许多多“胸中有梦”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有着十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二)身上有情

  情感是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一个幸福的教师,必然拥有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感情上的富翁!一个幸福的教师,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满着暖暖的温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时还拥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闲情!

  热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热忱是人的“内心之神”,“没有热忱,便没有伟大的成就”。幸福的教师大多拥有热情、激情。在事业上非常投入,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工作。

  幸福的教师身上的情常常表现为:“别让我为了学生懵懂或前学后忘而伤心痛苦,让我比做母亲的更为慈爱,像母亲一般爱护那些不是我亲生的小孩......给我朴质,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烦琐平淡,让我在工作时,抛开个人物质的追求和世俗的苦恼,让我的手在惩罚时变得轻纤,在爱护时更加温柔......”(智利著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语)在教育引领班级学生前进的过程中,幸福的教师都会以海洋般深沉宽广的爱去拥抱每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洗礼中长成大树,长成栋梁,并且懂得以爱去回报社会,回报生活。

  激情不老,应该成为每一个幸福教师重要的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幸福的教师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三)手中有书

  有位专家曾经指出:“人类的精神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金庸先生有一句名言:“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有人说:对于女性来说,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对于男性来说,书籍是挺酷的一张名片。

  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有三个头脑:生来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幸福的教师都明白:只有多读书方可重新认识自己,保持头脑的清晰,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读书会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会让工作永葆活力,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灵永远保持纯净,宁静,浪漫,激情.....  幸福的教师都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永远不会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会坐进书房才阅读,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会有用才阅读,因为他们清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会嫌自己读得太晚,因为他们深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四)眼中有事

  一个幸福的教师是一个有眼力的人,能够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到问题,能够从别人看不到事情的地方发现事情。所谓眼中有事,这事是什么?是课堂中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是操场上学生生命的张扬,是寝室中学生生活的多姿多彩,是食堂里学生身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是大自然中长大的一草一木,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

  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跟进。可以说,幸福的教师个个是眼中有物、眼中有事、眼中有人、眼中有活,并且能够做到用眼睛表达,用眼睛说话,随时发现学生与家长欲言又止的问题,提前看到学生与家长的下一步要求、打算,把问题解决在学生与家长提出要求之前。

  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并实践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观点:一是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去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糟糕情绪不经意间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孩子会感到莫名的委屈;二是努力营造快乐的、鼓励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们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和成就感;三是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因为一个快乐的人将更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则更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幸福的教师获得幸福一个基本的条件。

  (五)工作有心

  一个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十分注意讲究方法,用心去做,不断争取获得成功,换言之,“用心”是幸福的教师一个重要的特征。

  幸福的教师的“心”表现在有一颗认真细致的心。有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工作的有心表现在:把事情做透。这个事包括工作和休息。上班时投入,高效;下班时放下,放松。一个幸福的教师的有心还表现在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这是因为学生的成长象蛇蜕皮似的一次次挣扎,老师要帮他们完成这一次次的成长,彼此必然会有摩擦、冲突,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学生就会经常失去学习、进步甚至活下去的信心。所以一个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欣赏者。

  (六)生活有“色”

  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能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我们不提倡做“工作狂”,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人,是苦行僧,清教徒,活着是没有什么意思的;这有点偏离了人的本性,也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懂得休息便不懂得工作,不懂得工作便不懂得生活。同时,我们也不提倡带病工作。

  作为人来讲,教书育人是享受,我们应当还有别的享受,这才构成完整的幸福。一定要善待自己,对得起自己。要树立“留一点时间给生活,留一点生活给自己”的观念。

  业余生活中最好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它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学一点浪漫,多一点情调--

  闭着眼睛听听音乐,让优美的旋律从全身的毛孔中慢慢地进入我们的心泉,这是最好的心理按摩;

  看看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与电视剧中的角色一起喜怒哀乐;

  养几盆花,种几兜草,拉拉琴,练练字,看看书;

  利用寒暑假,彻底放松身心。“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把工作上的事情暂时抛在脑后,尽情地徜徉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间。

  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样的境界。

  有人说,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也有人说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而我要说读陶老的书才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我零距离地感受到了陶老渊博的学识,陶老的作品,如旭日暖阳又如甘美清泉,陶老的的人格如冰壶玉尺又如碧天朱霞,陶老的思想如拂面春风又如深谷幽兰,陶老身上那份长者的睿智,世事参透的豁达,学者的儒雅,令我们折服。

  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陶冶。正如陶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的,我们要人格高尚,富有良知;要淡泊心怀,心灵和谐;要存文化,取法乎上;要善待他人,发展自身。我相信,经过这场灵魂的洗涤,我已经被点燃了激情的火种,让我更加积极的投入的今后的工作中去,让我把今天的“心动”变为“行动”,并且“坚持”下去,如此,一定能让自己快乐成长,让家庭和睦幸福,让学校灿烂辉煌。

篇4:《爱的教育》读后感(三)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篇5:《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1)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1)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由对学习理论的探讨开始。第一章讨论了学习理论以及通过对话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是一套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几位教师可能同时看到了一个孩子扔积木的行为,但是她们对这一行为的动机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位教师也许认为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也许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第三位教师也许认为这个孩子是在表达因为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挫败感,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是教师个人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

  当老师要给予幼儿一个知识经验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确的计划,要有一个大的高位目标,并且要有一个切合幼儿的具体小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科,理解幼儿年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使自己给予幼儿的内容是丰富有价值分量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如同教育专家,是教师成长的必须。

  书中还阐述了一些儿童怎样才能进行最有效学习的观点: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始于先前知识;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冲突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

  儿童与生俱来对世界就有独特的感受和观察的角度,他们活泼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