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教研室主任研讨会学习心得:走近专家感悟真谛

7736

  这篇教研室主任研讨会学习心得:走近专家感悟真谛文章由文本库精心采编,如恰好您也正在撰写教研室,研讨会,感悟相关文章,本文章的相关教研室,研讨会,感悟内容写法可作为您的参考,让您写作出理想的文章。

教研室主任研讨会学习心得:走近专家感悟真谛

  教研室主任研讨会学习心得:走近专家 感悟真谛

  3月26日-4月2日我县六人参加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研工作创新与发展实践策略研讨会。会上,听了9名专家的报告,考察了上海市z第一中心小学。通过本次培训,促进了参会者自身的修炼;提升了研究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校本教研和指导校本教研的能力。体会如下:

  一、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在报告中说:“教师跟律师、医师一样,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教师才能勇于奉献”;“教师要有服务精神”等。江苏省等级教师、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z在报告中说:“小成靠才,大成倚德”... ...。

  通过专家的讲解,自己的思考,认为《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说得非常到位,即教师一是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二是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四是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资深专家z在报告中指出:“在教研工作中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点对先进经验的提炼;少一些对教师的说教,多一点对教师专业以展经历与支持;少一些对个人观点强加,多一点对不同思想的包容;少一些上请下达,多一点理性思考、全局事业、文化再造。”z在报告中指出教师对教研员的“十怕”和“十盼”。 “十怕”即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二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三怕教研员成了教参和教辅的推销员;四怕教研员成了学生课外的补习员;五怕教研员成了浑浑噩噩的烟酒员;六怕教研员成了游山玩水的旅游员;七怕教研员成了随从领导下访的陪同员;八怕教研员成了只收集资料的统计员;九怕教研员成了只抓几场报告的宣读员;十怕教研员成了无所事事的闲杂员。“十盼”即一盼教研员成为好教员,送教上门;二盼教研员成为身边的研究员,带大家走科研路;三盼教研员成为传播教改动态的信息员;四盼教研员成为教师发展的服务员;五盼教研员成为校际交流的联络员;六盼教研员成为校本研究的辅导员;七盼教研员成为倾听大家声音的录音员;八盼教研员成为学校教科研规划的设计员;九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展示的编导员;十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员。

  通过上述专家有讲解,我们感觉重任在担,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还得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才能够指导教师在学科对比中互为基础,相互渗透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包括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和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果三个方面。

  首先,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教研员不仅自己要懂得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会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做出恰当的指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活动有及时性的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准确、深刻,还要熟练,能够敏捷而灵活地应用,以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

  其次,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教研员要按课标的要求把握好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编排体系,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必须懂得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当今社会师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研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不可能完满回答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师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另外,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等,都是教研员应该具备的。

  再次,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文化科学发展史诸如文学发展史、文学史、科技发展史等等,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劳动人民的智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它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也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供生动的实际材料。所以说,文化科学发展史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是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尽管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科学知识,并不要求立即教给学生,我们却是应该了解的。因为教材在不断改革与更新,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要理解教材中的新内容,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造精神,而当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精神。我们要承担起新时代的教育任务,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科学素质,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科学素养。

  三、质量意识更加明确

  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学业质量保障研究所所长郭景扬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xxxx-2xxxx年)》时,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靠教学,教学的核心靠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抓质量。纲要中的工作方针就是: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国策);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本质);改革创新--强大动力(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政策(重点);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核心)。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关

  应试教育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但这种意识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就是学生的分数。在社会各界,以至教育界看来,“教学质量”似乎就等同于“教学成绩”,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着高考、中考及平时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所学校“教学成绩”如果上不去,其它方面的发展简直就是空谈。在这种陈旧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也就有了广泛流传并被实践所遵循的教育发展捷径,那就是可以坚决地向时间要分数,可以坚决地向“题海战术”要效益。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于是乎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的竭尽全力地把学生送进大学的高考强化教学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朝六晚十”的“电影电视不看、网络通信不沾、今昔朋友不交、课外书籍不览、任何音乐不听、任何风景不观”全程跟踪教育法。于是乎,我们学生的体质一天天地下降,视力一步步地衰减,几代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而建立起来的全面发展的大厦,在日趋沉重的课业负担中不断被蚕食,正分化瓦解成一种看不见的伤害。今天,在五严禁令的减负背景下,必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

  首先,素质教育质量观是着眼“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所谓“全面的质量观”,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着眼于所有学生,即“面向全体”,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我们应当信奉这样的格言,“十个学生成才,只是老师一时的欣慰;一个学生掉队,将是老师终生的遗憾”。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还不妨套用一句广告辞理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二是着眼学生的所有方面,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体的脑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学校不能只看重智育,只盯着分数,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等。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这里强调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更不等于“样样都好,门门都行”。因为像“韩寒现象”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或潜能,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盲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方面,这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确立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质量观是强调”发展”的教学质量观。所谓“发展”的质量观,就是看每个孩子是不是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求得发展。这种发展是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强调“发展”的质量观,我们就必须悉心体察孩子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再次,素质教育质量观是承认“差异”的教学质量观。事物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本身也是相对的。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差生”,存在的只是单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手段。承认“差异”,就是既要承认个体间的差异,又要承认个体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差别。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正是每个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有个体差异的所有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所谓“允许落后,鼓励冒尖”,“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差异观”。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其实是“全面性”、“发展性”、“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导和基础,是减负背景下增效的方向和风标,一切教学策略都应以此为准绳,一切违背这一准绳的方法和措施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2、完备管理策略和措施。

  (1)立足课堂主阵地

  一是开课标准化。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起码的条件。

  二是教学常规化。对课堂教学要求:讲授正确精要,并具备下列五性,即①目的性:教学目的明确,要考虑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诸方面。②科学性:无知识性错误,系统性、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紧凑,合乎认识规律。③实践性:讲练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④艺术性:方法好,安排巧,课堂气氛和谐而又活跃,紧张而又愉快。⑤实效性:无效劳动少,教学效果好。

  三是备课集体化。教师之间应密切合作、互相关心、资源共享。

  四是上课规范化。教师要有文明的课堂行为习惯,克服不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上课东拉西扯,语言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病”;不美不雅、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习惯性动作的“教态病”;上课心神不定,板着脸的“情绪病”。

  五是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将教师听评说课活动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促使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常规教学,更需要教学中要有创造。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学问”上来;突出“乐”字,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在于学生提不出疑问,提不出疑问恰恰证明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每能作深入地思考。因此,一堂课质量如何,从每堂课产生的问号的数量的多少以及问号的质量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

  (3)提倡教师勇于参加教改实验,走科研兴教的路子

  教改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很多教师不能一下子适应。可以先“模仿”后“创造”,先“形似”后“神似”,先“入格”后“出格”。争取人人下水。对于少部分科研效果好的教师,可以作为典型推广,形成一种“人人搞科研,个个出成果”的局面。

  3、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注教师成长是提升质量的根本所在。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统领高效常态课堂的是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态度。教师应树立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结合本校实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不断推陈出新。学校对教师理论和业务学习要常抓不懈,一手抓责任、意识和态度,一手抓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用“友善用脑”的理念,用以生为本的理念,用信息技术,用区域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改造我们的课堂。尽最大可能让教师外出学习和教研,教研组和备课组每星期都能按计划正常而富有实效的活动。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名特优”教师发展梯队和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强化名师队伍建设,以此带动教师队伍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师资队伍的全面优质,才有教育质量的全面优质,才有学生素质的全面优质。

  教无定法,但教有常规。“常规加过程再加上细节等于成功!”这是所有成功学校认同的普普通通却又实实在在的道理。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不是红蜡烛而是艺术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我们共同追求教育的至真、至善和至美,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文本库-www.Wenbenk.com

篇2:教研室主任研讨会学习心得:小成靠才大成倚德

  教研室主任研讨会学习心得:小成靠才 大成倚德

  紧张、充实、愉快的上海学习结束了,这一次培训会议不仅使我们在业务上大有长进、思维方式得以转变,更使我们在思想上经受了一次洗礼,相信每一位与会者都将难忘!

  距离真不小!

  本次学习共听取了十一位专家关于高效课堂、观课议课、校本教研方式、教研形式创新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可谓名专家荟萃,报告犹如甘霖,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启示,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感受到了南方学者的内涵所在。

  高效课堂渐明了。

  高效课堂作为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关注的焦点,这次被多位专家涉及到,专家们痛批“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什么都教成为学习低效的主要原因”。

  其中尤以z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最为实用,他认为课堂低效主要是“总体讲得太多,教师不知道究竟该讲什么”、“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教师不明白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教师对学生的差异问题束手无策”等等。后茶馆式教学源于原来的“茶馆式教学”,“茶馆式教学”认为“议”是教学的核心,“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是主要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在“书中学”。“后茶馆式教学”则在继续强调读、议、讲、练基础上,加上“做做”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一即“议”为核心。二即“懂不教”、“暴露潜意识”。三即方法多样、形式多样、价值取向明确。

  z教授则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高效教学的理念,他认为“50%-80%的知识不用教,特别中高年级的孩子的语文、数学知识”,他认为当前追求的有效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忽视了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只讲究形态。二是把有效教学偏狭到有用。三是把有效教学指向知识技能,忘却了三维目标。他进一步指出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所以教学必须用到实用主义哲学也要用到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等等

  小成倚才,大成倚德。

  这些专家中,z等都是学有所成的大家,他们不仅有独到的研究,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有在职的也有退职的,有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专家,无论年龄大小都精神焕发,很有“精神气”,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更有尊重教育,尊重知识,渴望祖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崇高信念。“小成靠才,大成倚德”,多么经典的概括,多数人是可以做成点事情的,但是做大事,把事情做到极致,特别把教育的事情做到极致,那就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还要有人格的参与啊!

  校本教研如何搞。

  校本教研在我们山东研究的不深入,不系统,开展的不扎实,甚至成了形式和教师的累赘,作为一名教研员,一直感到迷茫。这次学习,使我再次明确,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甚至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和主要任务也是课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这样描述校本教研:研修的目的--改造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为了研究自己;研修的的方法--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边工作边研究);研修的形式--以课为载体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研修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研修的关键--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研修的成果--个人化情景化的知识,不断的行为改进等等。

  从上海回来已经一周多了,回翻笔记,依旧感受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快意,不禁一番豪情涌上心头,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篇3:教研室主任学习心得:收获很大,思考很多

  教研室主任学习心得:收获很大,思考很多

  2xxxx年3月26日至4月2日,本人参加了由市教科研中心统一组织的全市星级乡镇教研室主任参加的在z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研工作创新与发展实践策略研讨会,聆听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z和其他8位全国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精彩报告,现场参观了z市z区第一中心小学,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听取了该校4年级组教研组长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和学校校长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介绍,收获很大,思考很多,计划将学习到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加以移植、改造,用于我县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一、学习收获、思考及实践探索

  1、进一步明确了教研工作职责,继续强化乡镇教研员的职能作用发挥。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z在《全国教育工作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指出,教研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研工作有三个层面: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实践研究。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责任,最重要的一条是坚定不移的推进素质教育;坚定素质,深化课改,提升质量,奠定基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教学研究、指导、服务。教研员应具有如下素质:要有教育的理想(分合格的即职业教研员、事业教研员即道德层面的教研员、思想教研员即文化层面的教研员),要有职业的敏感,要有理论政策的功力,要有专业的水平,要有服务的精神。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抓课程改革,必须依靠教研队伍。

  江苏z市教研员z在《教研彰显生命的力量----例谈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中指出,教研员的使命是成长自己,成就他人。教研员是课程研究者,能解读国家课程标准理念变迁;是理念践行者,要丰富实践智慧,要分层指导,培养种子教师;是课题研究者,要激活发展内力。教研员要注重过程管理,追求研究实效。是教研反思着,要锻造理性智慧。教研员专业发展要有6个基本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示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研员要丰富实践智慧(教研员实践智慧的6个基本指标:策划一个校本教研活动;主持或指导一个以上课题研究;组织开发和实施一个校本课程;开出一个研究课;做一次讲座;撰写一篇教研论文),并提出了课题研究“八动”管理策略,即目标启动、现场推动、城乡联动、典型带动、科研拉动、活动促动、全体互动、评价促动。

  原z市教研室主任z在《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中指出,教研室的定位应是一个专业团队,在区域内保证课程改革、教研、教改的质量,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参考资料。教研任务就是加强教学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提高教研员素质,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理念、专业兴趣、良好心理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等。

  四川成都大学副教授z在《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的技巧与策略》中对教研员观课议课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以上教育专家的报告精神,我们将继续强化乡镇教研室建设,进一步发挥乡镇教研员的职能作用,在今年3月份开展的乡镇教研员集中学习培训和讲课比赛的基础上,4月份将进行乡镇教研室评估暨县星级乡镇教研室评选,其中,乡镇教研员作用的发挥将作为重要指标进行检查。8月份我们还将对全县的乡镇教研员进行学年度考评,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以进一步发挥乡镇教研室和乡镇教研员的职能作用,进而推动全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之一,我们将扎实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

  原z市教研室主任z在《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中指出,课堂教学要5看:看教学设计,重点是学生学习研究上;看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实际;看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科、学校特点;看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其核心是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

  原江苏省教科所长z在《有效教学与教师智慧》中指出,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就是教学的有效。有效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智慧不仅影响教学的有效,而且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要努力做一名智慧教师

  z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z在《以教师课程执行力考量校长课程领导力》中指出,后茶馆式教学(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做做)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z教科院教师教育中心主任z在《校本教研与课例研究》中指出,提高教师的真功夫才是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后保障。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因此,我们将借助市构建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的强劲东风,在全县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近期计划在河阳中心小学召开构建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河阳、辛集、县实验二小作为高效课堂研究的共同体,坚持对高效课堂进行持续研究,跟进指导,为全县树起学习的标杆。

  3、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校本教研的信心,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z教科院教师教育中心主任z在《校本教研与课例研究》中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真功夫才是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后保障。只有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自身,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其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理念,深挖潜藏在行为背后的“个人理论”。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学会与自己不断地对话,学会与自己行为的对话,学会与自己“个人理论”的对话,从而连环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自己的“个人理论”。 她还提出了“做”为中心--课例为主要载体的反思性教研,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校本教研有主题(问题引导),骨干领导的“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做 “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 捆绑式”-- 任务分解、 责任分担、专业关怀、合作互动、全员性开放和中心参与。“找准”、 “做透”、“看透”、“想透” --价值、典型/反复、聚焦与显微、透视。模仿、移译、迁移--跟进、改进/个体多彩的行动智慧。为此,我们计划在里庄中心小学召开校本教研现场会,成立里庄、依汶、张庄以此推动全县的校本教研活动扎实优秀的开展。

  4、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决定在全县切实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原z市教研室主任z在《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中指出,要重点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有效地交流能力、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知晓人类与社会、生存能力等。还要历练学生,使其经历有品格形成的经历、潜能形成的经历、良好身体心理形成的经历、艺术的经历、综合实践的经历等。

  原江苏省教科所长z在《有效教学与教师智慧》中指出,有效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将继续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近期将在双堠中心小学召开学生养成教育现场会,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5、确立了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的信心,努力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z市教委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心组组长郭景扬指出,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要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对此,我们计划在库沟中心小学等实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探讨科学有效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以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备课重要性的认识,决心加强备课改进工作。

  z市z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在介绍学校教学工作中,强调指出,他们学校实行教师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效果良好。著名教育教学专家于漪的教学成功经验就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

  z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以教师课程执行力考量校长课程领导力》中指出,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为此,我们将在全县开展大力加强教师备课改进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近期将在界湖中心小学召开改进教师备课研讨会,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确保高效课堂的有序构建。

  7、对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有了重新认识,狠抓学校教研组建设。

  z市z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四年级教研组组长在介绍该校的教研组职能作用发挥中指出,教研组要突出教研工作的实效,做到:日常教研常态化,“一组一品”促教研,师徒结对求发展,团队合作共发展,专家引领助进步,搭建平台展风采。他们的教研组在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切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启动学校教研组建设,以学校教研组作为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以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我们将在苏村中心小学召开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会,以带动全县各学校重视教研组建设,切实发挥教研组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篇4: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感悟成长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感悟成长

  2xxxx年4月27日至29日,z市教科研中心在z组织全市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研修班。会上观摩了7位老师执教的名师还原课,聆听了z科长、z主任和z主任等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本次听课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或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七节还原课的体会

  第一节《小数叫法和减法》

  我的收获:

  课前交流有利于学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估一估老师的身高环节中,学生有猜测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数与生活的内在来联系。

  我的想法:

  1.在比身高环节,师:163cm、生136cm求出的差是27cm在化成0.27m.而在尤老师设计中是直接用1.63-1.36=0.27(m)我认为,既然是新授,难度是不是有点大。

  2.在1.29-0.1问题的解决中,让编题的学生当“老师”下去巡视,让学生体会老师的教的过程,并指导其他学生,而不仅仅留在学生的自己的思想位置上,但我认为有问题,编题的学生就一定会教吗?或者他的做法一定是正确的吗?

  第二节《认识新数》

  我的收获:

  1.自己创造符号,感受符号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的意义,后面多种选择,对自己的符号进行优化。

  2“.一生说,另一生写”环节。体会合作完成活动后获得的乐趣。

  3.对学生的语言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一句“我相信你”,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鼓励。

  我的想法:

  “0”在认识负数中的处理,是故意设计在后面的,还是后来想起来添加上的?我感觉前面在学习温度计的时候,处理会好些。在温度计上学习,体会“0”,也是具体的数,同时他还是零上和零下之间的分界点,他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学生会更好的认识,“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第三节《植树问题》

  我的收获:

  1.由“一刀两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索规律,比较直观、简洁。

  2.总结出“画----找----推”的方法,为以后学生学习提出了一种方法。

  我的想法:

  提问加星的评价:(1).老师的站位,使自己注意3/4组,也能关注到1/2组,但5/6组就偏离了老师的视线,提问到的机会就比较少。(2).2组有一学生,没有用话筒,老师“我不给你加星了”就因为没有话筒吗?问法,值得思考。(3).在后面的学习评价中,我感觉有一种做作的意思,评价想起来就用,想不起来就不用,那还不如开始就不用。

  第四节《垂直》

  我的收获:

  注意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选择切入点,垂线、垂足之间的关系学习,一条直线、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样子是怎样的?(去想像),这样就恰当启动了学生的“空间潜能”,让学生先想像,观察,并提出一个能够让所有学生同时搞清楚的数学主题。

  我的想法:

  在巩固应用中,大多数是老师出示图形,让学生来找,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事物呢?就算课堂上也有。

  第五节《认识厘米》

  我的收获:

  整体的设计、组织比较好,在找到1cm的小棒,把小棒拿在手里去体会,去感受,去对比,这样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的想法:

  在对学生的关注上还是有些欠缺,特别对学生的巡视,个别指导,小组讨论方面。

  第六节《平均数》

  就本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起伏,很平淡的就把课上出来了,就是感觉对问题的问法上有点不同的看法,但是又不知从那说起,在思考.............  第七节《二进制》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什么是“走在思考的路上”,观其课,便明其意。我想说一点,我的看法:思考(疑惑),本节课,是不是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只有江苏版本体现,是在“你知道吗?”中简单的两段内容,是不是对知识的渗透呢?

  二、就本次活动我想法:

  1.传授心得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习的,问题就在于是怎么学。

  2.这种“模仿课”是否适合我们?毕竟,名师有名师的风格、思想,是否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风格拿来借鉴呢?我认为不妥:1.风格是学不来的,人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内在素质都是有差异的。2.思想的学习,我认为只能通过听名师的课和演讲自己去“悟”,去感受。3.形式的学习,我们通常的学习,都只停留在形,而不注重意。每听到一节有感觉的课,回来之后,就马上模仿着上一节,学他人的动作、语言、上课的方式等,我认为不妥,因为到最后只达到了形似神不似的课,没有什么意义。

  3.本次的模仿课(自学的组织形式)和以往的不同,我认为用两种方法在一起上,形成一种可比性,可以从中找出学习的地方和有差异的地方,让我们才能走在思考的路上有方向性,就像同样一道“沂蒙情丝”,用我们本地的做法和南方人的做法,效果就不同,品尝者对其评价也不一样。

  我认为: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无中生有的,都是一些名家名师,自己慢慢悟(创新)出来的,只不过每个人悟到的不同,方法也有所区别。本次我收获最大,最欣赏的一句话:走在思考的路上。人只有不断的思考,才有可能成功。有想法就去做,哪怕是失败,那也是为下次的成功做好了准备。如果把我们比做一名厨师,我们都希望做一道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菜,但品尝者的口味不同,评价就有所不同。只能从品尝中,去体会,去感受,去悟更适合自己的那道菜...........

篇5: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走在成长的路上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走在成长的路上

  是啊,只要我们愿意成长、主动成长,意识到了差距和稚嫩,见贤思齐这才是进步的开始。在盼望之中,4月27日至29日,我很荣幸参加了z市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培训,共听了7节课、学习了一个报告。几天的听课评课,我感觉到了与名师的差距、与其他教研员的差距。这次研修班学习,就是我成长道路上一次很难得的自我提升机会。

  下面谈谈我的学习收获:

  第一、观课评课。观课评课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从27日下午开始观摩公开课后,晚上我们一行4人就和z的王老师一起进行了评课。王老师还将录像上未能播放的z教授的讲座和那堂《退中的数学》演绎了一遍,令同行的老师们连连称赞。7位老师的课演绎了专家的思考,也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更深入思考,可谓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归”。 特别是在于科长的主持下各位老师对课堂的精彩点评,让所有与会的老师畅所欲言,共同经历了一次智慧碰撞的过程。

  第二、专家讲座。29日上午,于科长作了精彩的报告--《有效备课的思考》。讲座深入浅出,由一首小诗引入,由华罗庚的名言引导大家思索前进的途径,“退,退,退;进,进,进;向后看,找规律。”“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至关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退到我们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思想。”

  接着,于科长向大家展示了调研一线教师如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现状,我们无不感到似曾相识。“检查就是指挥棒”,这是于科长给我们这些教研员善意的提示。在“如何有效备课”环节,于科长指出个人备课的6大步骤:研读课标→研究教材(教科书、教师用书) →了解学生(我的学生需要什么,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 →借鉴成功名师的经验(多看名师的光盘、教案) →设计练习→撰写教案。在这些隐性的准备和显性的准备解读中,于科长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与会者获益匪浅。联想到本校本区教师备课现状,我觉得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同事们讲讲如何有效备课。

  听课时不仅关注老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比如教师在课堂的行走路线、提问学生的总次数、有几人在这节课中未被老师提问到。这也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震撼,是啊,很多细节存在着,却未被我们关注,观察统计出数据后,连我们自己都感觉震惊。今后的观课活动中我们也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对教研员的综合素质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远的、近的教研员和名师为榜样,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深入学习与实践,博采众长,使善思、好学成为习惯。

  行走在数学教学和教研的路上,带着我的收获,带着我的迷茫,带着我的思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