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走在成长的路上

1387

  也许很多小伙伴挖空心思也难以写出一篇令人满意教研员,研修班,感悟,数学相关文章,以下这篇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走在成长的路上文章可作为你写作素材与参考范文,希望您能写作出与众不同的教研员,研修班,感悟,数学文章。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走在成长的路上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走在成长的路上

  是啊,只要我们愿意成长、主动成长,意识到了差距和稚嫩,见贤思齐这才是进步的开始。在盼望之中,4月27日至29日,我很荣幸参加了z市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培训,共听了7节课、学习了一个报告。几天的听课评课,我感觉到了与名师的差距、与其他教研员的差距。这次研修班学习,就是我成长道路上一次很难得的自我提升机会。

  下面谈谈我的学习收获:

  第一、观课评课。观课评课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从27日下午开始观摩公开课后,晚上我们一行4人就和z的王老师一起进行了评课。王老师还将录像上未能播放的z教授的讲座和那堂《退中的数学》演绎了一遍,令同行的老师们连连称赞。7位老师的课演绎了专家的思考,也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更深入思考,可谓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归”。 特别是在于科长的主持下各位老师对课堂的精彩点评,让所有与会的老师畅所欲言,共同经历了一次智慧碰撞的过程。

  第二、专家讲座。29日上午,于科长作了精彩的报告--《有效备课的思考》。讲座深入浅出,由一首小诗引入,由华罗庚的名言引导大家思索前进的途径,“退,退,退;进,进,进;向后看,找规律。”“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至关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退到我们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思想。”

  接着,于科长向大家展示了调研一线教师如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现状,我们无不感到似曾相识。“检查就是指挥棒”,这是于科长给我们这些教研员善意的提示。在“如何有效备课”环节,于科长指出个人备课的6大步骤:研读课标→研究教材(教科书、教师用书) →了解学生(我的学生需要什么,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 →借鉴成功名师的经验(多看名师的光盘、教案) →设计练习→撰写教案。在这些隐性的准备和显性的准备解读中,于科长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与会者获益匪浅。联想到本校本区教师备课现状,我觉得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同事们讲讲如何有效备课。

  听课时不仅关注老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比如教师在课堂的行走路线、提问学生的总次数、有几人在这节课中未被老师提问到。这也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震撼,是啊,很多细节存在着,却未被我们关注,观察统计出数据后,连我们自己都感觉震惊。今后的观课活动中我们也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对教研员的综合素质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远的、近的教研员和名师为榜样,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深入学习与实践,博采众长,使善思、好学成为习惯。

  行走在数学教学和教研的路上,带着我的收获,带着我的迷茫,带着我的思考,继续前行--

文本库-www.wenBenk.com

篇2: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学习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学习的几点思考

  4月27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三小举行的全市乡镇数学教研员培训班,此次培训对于刚接触乡镇数学教研不久的我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场及时的春雨,给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输入了无穷的动力。

  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聆听学习了七位教师的还原课。二是专家、老师们精彩的点评。三是于主任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专题讲座。三天的培训结束了,可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一、七节还原课带给我的震撼。

  说老实话,刚听完第一节z老师的《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有点失望: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就来听几节名师们早已讲过的课?于是还私下里和同行的z“嘀咕”。可是到了后来的几个环节,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从这些授课教师身上,我不仅能看到名师设计的精彩课堂的再次呈现,更能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对名师所设计的课堂的理解。“不经一番寒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他们不但把名师的课还原的形神兼备,还大有“超越”之嫌。比如尤中华老师“师生比身高“代替了“米尺断了”这样一个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完后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接着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并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接着在让学生比一比谁编的题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情况,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讨,让我感觉尤老师的课是从学生的心里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了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境界。听完尤老师的课让我想起现在借用尤老师结尾的话评价她的课最合适不过了:你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

  z老师的《认识负数》这一课,她精心的课件,适时的点拨,让人对负数有非常直观、清晰的认识。王老师的数学课生动而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z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由游戏剪绳子猜成语“一刀两断”引入,这样的情境预设,让听课的老师与上课的学生都情趣盎然,耳目一新,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容易让学生通过这样熟悉的情境,看到“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课堂实效。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又以学生的手指为例,形象地称之为“五指四空”,通过这样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预设,将“植树问题”中抽象的数学本质形象化。“以小见大”的思想体现的特别到位,体现了铺垫和预设的精妙结合。其他几位教师的课堂各有各的精彩,比如沈如磊老师的激情,特别有创意的知识点的呈现;梁绍美老师突出了1厘米计量单位的表象的形成.....  纵观这七节课,回想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改变教学观念”,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因为我并没有真正的从意识中去改变,而是仅仅希望靠教材的改变,依靠教材中现有的情境而把原来的“讲授”堂而皇之的改成了毫无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就是在 “穿新鞋走老路”,而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每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而是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更可贵的是学生说到哪里,老师就能够把学生引导到重点上而且层层深入,教学脉络非常的清晰,课堂生成精彩极了。

  原来,我认为了解了一节课的大体思路就觉得是听过这节课了,而这次活动让我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对事物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是用眼睛看浮在表面上的东西,而他们却是用心研读教材,真正做到和编者、和名师的设计对话。比如刘英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假如老师投中了5个、7个、9个,能不能赢呢?”当时我很不解,觉得这地方多余,应该删去。可反思一下于主任的话:我们能看出来的,人家专家看不出来吗?他们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而我所缺乏的正是对这种道理的理解。

  二、互动评课带给我的震撼。

  这一环节让我找到了自己与同行们的差距。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正是这种相荡和相击,才成就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彼此带着自己的“思想”,交换着别人的“思想”,收获着更多的“思想”。

  于主任采用点名评课的方式进行,被点到的教干教研员对课都有独到的见解,侃侃而谈。虽然对于每一节课自己也有点看法,但是和他们比起来,我只是浮在表面上,对这些课根本就没有本质上的见解,即使有时偶尔有一点见解与他们巧合,差距也非常大:他们能够非常清晰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诠释,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我却不能上升到理论,充其量只能做到一个心里明......这让我很羡慕,也很有危机感。再次深深意识到潜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思考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如同把水倒进筛子里”。这些道理早就明白,也以为自己都做到了,经过这次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是个漏水的筛子。幸运的是这次会议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三、对教学策略的再认识。

  创设情境和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这次的七节课在这方面表现的并不多,至少不像以前那样刻骨铭心,学生围坐成小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有问题吗?不是。是名师们的设计有问题吗?堂堂精彩!而是我们的思想有问题,是对策略的理解不全面,过于模式或机械化。流于形式,不重实效。为什么有的可什么策略也靠不上,但效果感觉非常好。这需要我们思考感觉好的理由,需要我们调整好课的标准,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有收获,只有大胆的调整才会有创新,让我们走在落实教学策略的路上,在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提高。

  四、对有效备课的再思考。

  于主任对当前的备课现状做了调查和分析,明确了当前备课的策略和方法。备课是为上课准备的,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才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只有做到对上课内容胸有成竹,才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通过于主任的报告,我进一步明确了备课的步骤:研读课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习名师---设计练习---编写教案---课后反思。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各学段的课标贴在备课本上作为教学的指南,更何况是我们!对于研读教材,于主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可见研读教材的重要性。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做到胸有全册。对于专家们编的优秀教案,我们要“悟”,禁止拿来主义,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化为自己的思考,编写成富有实效性的教案,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沿著名师们的脚步,退、退、退,退到他们思维的起点,然后再追寻他们的脚步,进、进、进,再回头看时,希望我们比现在走的稳一点、远一点。

  五、对教研员工作的认识。

  说到“研”,我就有点心虚。当潘主任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做教研员,你影响了多少人?”我更心虚。是啊,细想一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对所服务的范围内有多人有你思想的影子?留下了什么?造就了什么?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想,用于老师所说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即一种精神、二种情感、三种习惯、四种能力、五种意识、六心、七性),作为今后教研工作的座右铭吧。

  培训是短暂的,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永远的!我想,把这种“研”的意识定格在思想中,内化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长的快一些。

篇3: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奏响教师成长乐章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班感悟:奏响教师成长乐章

  我有幸参加了于2xxxx年4月26日至27日在z举行的全市乡镇数学教研员培训,执教教师精湛灵活的教育艺术所、精细科学的教学设计、前沿先进的教学思想、镇定亲和的教学态度深深的震撼了我,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赘述一点:

  一、几点收获

  1、情景设置注重生活化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z市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中也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创设出“有价值”的情境。执教的几位老师问题设置恰如其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z老师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问:知道自己的身高吗?谁会用米作单位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在告诉自己的身高后又问:老师和他比高多少?通过与学生“聊天式”的交流学生很熟悉的话题。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殿堂。

  2、问题设置巧具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使用的“常规武器”。好的提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假如一堂课中没有提问,就没有了学生鲜明个性的显现。几位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无一不体现的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阶梯性和针对性。如王晓燕老师在教学《初步认识负数》时设计“进库出库单”问学生:这样清晰吗?简短的一句话让学生产生了新知旧知的冲突,产生了数学表达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有了一次创新的机会。真可谓是问题设置的经典之笔。

  3、思维发展颇具开放性

  引进开放性教学思想,设计开放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思维的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开放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z老师执教《植树问题》时问“一条路长12米,每隔3米栽一棵,可以怎样栽?”一石激起三重浪。此时充分发挥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让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植树”的三种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索活动增强实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z老师在《平均数》一课中,从学生喜欢的投球活动中,以活动规则的不断完善和比赛结果不断变化,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的敏感性”。

  5、课堂教学显现艺术性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教学是学科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片、形象、表演和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于把握的综合艺术。但纵观这几位教师的教学,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尤中华的活泼靓丽、  z老师的机智灵活、z的睿智严谨、z的风趣幽默、z的和蔼亲切、z的锲而不舍、z的独创渊博。

  二、几点思考:

  1、什么是高效的课堂?

  现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教育界有一股新的思潮,都在提“高效课堂”,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具体乡镇教师该如何对照整改?以前我们的课堂“低效”吗?低在哪里?我思考再三尚无答案!

  2、课堂教学生成原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处理?

  我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在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时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真实的处理艺术,艺术在处理的方式方法、思维角度、实际效果和资源的延续利用上,教师要想达到这种艺术首先应认识到课堂资源的生成,要敢于“打破常规”,要有自己的鲜明的主见,还要有正确的知识铺垫,然后从实效、简单、明确、准确出发正确处理,化“尴尬”为“自如”、化“一带而过”为“巧妙应对”。教师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不妨从“点滴积累”做起、从“模仿秀”做起。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每位教师要学会“割舍”、学会“剖析”、学会“积淀”、学会“锲而不舍”。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或许还要有更久远的等待。我们教研员“催化剂”、“助长剂”的作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平台和形式展现?困惑!!

  3、学校原生态课距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有多远?

  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形式带给我们很多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起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反思。但作为乡村教师的原生态课堂与这些专家型的课堂教学有着天壤之别,这么大的差距如何缩小?我想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制约因素!教研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作为教研员的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缩小差距?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大于困惑,更进一步明确了我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