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1900字

3849

  新年度工作希望与机遇并存,唯有做好准备才能抓住,您是否找不到有感,教师相关素材,无法写作有感,教师?放心!文本库采编的有感,教师文章,愿合适您使用。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1900字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不要急着做“良师益友”

  在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独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发展;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又是环境与幼儿的联络者。

  教师只有以适当的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在环境中有意义地学习,儿童才能获得新的兴趣、经验,才能把教育影响内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运用到对以后教育影响的选择、处理、吸收中去。

  作为观察者,蒙台梭利要求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作为指导者,她说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发展。

  举一个例子:一天,一群幼儿围在水池边争看浮在水中的一个玩具。有一个3岁的孩子也要挤进去看,但因为矮小而挤不进去。于是,他想了好久,就走到房间里去搬来一把椅子放在人群后面。正当他准备站到椅子上去时,不料被一位教师看到,这位教师就把他放在自己肩上,使他看到了浮在水中的那个玩具。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这位教师实际上是一位干涉和阻碍儿童自然发展的浅识的教师。

  蒙台梭利通过自己教学实践发现,在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中,幼儿与包括教师和父母在内的成人往往会发生冲突,这种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所引起的。因为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

  她说:当儿童的发展达到某个发展阶段,他能够独立行动时,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如:当他伸出自己的小手去触摸外界物体时,成人立即会喊起来:“不要碰!停下来,别玩那东西!”甚至打孩子那细嫩的小手使他接受教训。当孩子想做某件事情时,成人马上又会说:你不能做那件事。当他渴望工作并想进行一些实际生活练习时,成人会急忙地叫起来:我来干这个。她强调指出:要消除这种冲突,就必须在包括教师和父母在内的成人中进行一次剧烈的变革,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她说:必须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必须抑制可能会阻碍我们理解儿童那种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放弃过去被认为是教师神圣权利的那些特权,使自己不仅在仪表上具有吸引力和令儿童喜爱,而且具备沉静、谦虚、慈爱、耐心、机智等品质。她强调说:教师和儿童间的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但是,这种“积极关系”绝不是说教师可以代替儿童自己去活动。

  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依托于环境,以环境作条件,让孩子按照内在的需求自由选择教具,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引路人和帮助者,而不是手把手的教。在孩子需要指引方向的时候,随时给予指导,在孩子潜心工作的时候,则默默退到一旁,仿佛不存在一般,让孩子真正成为教室的主人。

  曾看过外国影片中的一个镜头:父亲在一条小路上教孩子骑自行车,孩子刚上自行车,父亲就放手了,孩子就这样狠狠地摔倒在地上。父亲非但没有扶起孩子,相反却在旁边命令孩子站起来,我们继续!孩子扶起自行车,拍了拍裤腿,又断续练习了。

  一位中国学者在美国留学,一个***岁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敲门求职,要求帮助中国学者照看孩子、帮孩子学习功课,陪他玩,并且可以试用一个月,一个月后让中国学者在求职记录单上签字,小孩子说,这将有助于他将来找工作。并要求五六岁的小妹妹也要学会工作,如用推车推中国孩子去散步。

  在我们身边呢?

  我们总觉得孩子太软弱、太幼小,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我们总是对孩子不放心:读书不放心,玩不放心,以后谈变爱不放心,结婚不放心,生小孩更不放心,......我们成天围着孩子转,孩子就是中心,孩子就是一切,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不可谓不呵护,呵护孩子不可谓不周到,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读书就业,巴不得都替孩子做了。如若孩子不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就会朝朝暮暮催疲劳,岁岁年年难安心。

  柏拉图说过: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待遇,莫过于让他“心想事成。”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的父母的怀抱,这样的保护什么时候是个头?早放也是放,不得不放也是放,不给孩子放手的机会,他永远也学不会在这个世上独自生存的本领。

  让我们学会放一放,让孩子成长得更快。

  当孩子做事时,哪怕可以预知会失败的事时,我们也尽量做一名忍者。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完成。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我们哪怕只帮一分,都是在阻碍孩子意志力的发展。

  当孩子求助时,我们不能爽快地给出答案。让他们再努力去试试,不管孩子想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和意见,也不管孩子的解决方法是否能解决问题,也不用在意孩子的想法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想法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要重视思考过程,让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有五花八门的想法时,我们先不要一口否决,可让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是很影响结果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孩子的建议,肯定孩子,让他更有信心去解决其他的事情。

  .....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说:让我自己来!

文本库-www.wenBenk.com

篇2: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1700字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

  --幸福的追寻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

  几年前,我在给一位学生的毕业留言中曾这样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这话是写给这位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警察,但后来却当了教师。实话实说,参加工作最初几年我是想过离开学校的,之所以没有走,学生的依恋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门路”。

  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也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呢?我就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也越来越爱我了。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能不高兴吗?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我今天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突然想起曾今看过的一句话:“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非常欣赏这句朴实的话,因为其中蕴含着极不普通的教师人生哲理: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篇3: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人生来是做什么的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人生来是做什么的?在忙碌的时候,很少有人考虑这个。谁要提这个问题,旁人大抵会讥笑,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呀?这其实是个使命问题。多数人认为这是哲学家考虑的事情。我们小老百姓,管它有什么意义呢,就这样把日子过起。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老婆小孩这已经很不错了。以前我也一度地没想过,也真不好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跌拓起伏,平铺直述,人活着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答案!

  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心有睛天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之关键,我们为做最好的教师喝彩。《如何做最好的老师》中的陶行知的“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布鲁纳对的“师者,人之楷模也“!杜威的“教师应该是思维能力的领导者”!这些都是“最美老师”的责任。这正如我曾经的一位同事曾感叹:“做教师是一门良心饭,需要自己的责任!”正如网上评价:“汉语中有一个词语叫尽心尽职,尽心即心中始终不忘社会责任,尽职即言行一贯符合岗位规范,只有尽心之人才能真正做到尽职。”

  的确如此,责任就是我们心头那挥之不去,对人、对己、对大千世界的承诺与牵挂。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为的不过如此。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如果他们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没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没有人格的魅力。做人何谓成功?这种淡薄了喧嚣、浮躁、冷漠,只是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这就是成功了。思罢至此,做人亦如此:责任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绵绵无尽的情感;责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思想;责任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朴实无华的感恩;责任是“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怨无悔的奉献......做人的责任,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品质。这实在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了。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傅雷

  看了书中187页的案例,我抿心自问:“我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我是怎样做的?”试问又有几个能做到像书中的魏书生、陶行知?能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的付出和奉献?能做到给每一个学生以关爱,让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能做到坚守“伟大的老师在于他品格的力量”这一信念和价值?

  爱到深处是细处,爱到深处是服务。我从《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悟出了:爱,没有等差;情,不分前后。一个人,若始终把别人放在心上,一心想着他人,一切为了他人,积极地、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若始终把事业放在心上,把工作职责看得比泰山还要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在****指引下担大任、干大事、创大业,以自身的表率行动引领社会风尚,这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纬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从头讲到尾,追求完整和全面,有时我们往往通过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眼神,或者一些精彩的事情来演绎各自的人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中的事迹感动着你我,感动着生活。我想若问她(他)们“人生来是做什么的”,我想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榜样回答更多的是成为一个称职的职业守望者。因为人活着,就应该向人生的最高境界跋涉攀登,人生来之不易,不能妄活人生从而浪费生命的宝贵时光。人生有两个最高境界,一个是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另一个是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作为人的最高境界是:博览群书、胸怀世界、起沉疴、挽狂澜、为民造福、把地球建成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乐园。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修行修炼,度尽天下苍生;成仙成佛,成就无上正觉。这就是做人的责任!--《如何做最美的教师》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真理!

  人生来是做什么的?上苍并没有安排任务。我也是老师,我愿意也更有责任做一个守望者,像书中的一些榜样一样,忠实可靠,跟随历史潮流,向前走!

篇4:参加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技能竞赛有感:予我长袖我必善舞

  参加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技能竞赛有感:予我长袖 我必善舞

  2xxxx年10月14日我在有幸在扬子一中开设一堂8A Unit4 Reading My DIY Stories(2)市级研讨公开课。有市教研员z老师到场,带各区的精英老师观摩。加上本区所有老师和六合区的老师共150人左右。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阵势,课堂中我使出浑身解数调动课堂积极性,加上同学们的配合,整节课也算是顺利完成了,也受到了不错的评价和肯定,更重要的是我有幸听到了很多优秀教师给出的实际有用的操作意见,对今后Reading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想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10月16日又接到了去10月17日区里参加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技能竞赛,这次是为争取代表区里去南京市参加比赛,听说第一名可以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呢!由于我10月14日才上过本单元Reading的第二课时,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心想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挑战的机会,于是我积极备战,为获得好的名次努力。当晚我认真备课,也认真总结了上次开课老师们给出的宝贵意见,用自己的故事导入课文新词,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原先自己的课件做了适度修改和添加。说实话第二天就要上课,时间准备上比较仓促。

  很感谢办公室里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我忙着做课件时,z老师帮我折了课堂需要使用的蝴蝶结,z老师帮我剪好了课堂重要道具图纸。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我按时来到了旭东中学参赛。幸运的是我抽签的班级是旭东同年级中最好的班级就比其他选手占优势。当天上午上第三节课,孩子们的表现令我喜出望外,非常积极,每抛出一个问题就立马有同学反应举手发言,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冷场。说实话,一节优秀的公开课不仅是教师的技能展示,更重要的是看学生们积极活跃的课堂表现。很感谢旭东杨爱莲老师之前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支持和要求。

  下午1点多钟要求按顺序进行演讲,我抽到的话题是“你支不支持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你觉得这样是影响了课堂纪律且有辱教师尊严,还是支持?”幸好平时和师父、其他任课老师过这个问题,也很快整理出了思路--我支持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正确的判断力。我给我相应的解释和举例子。凭借着大学扎实的基本功,我顺利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每一次的成功不是偶然,这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和多方面的支持。很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宝贵的机会,感谢师父们和热心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够自信地走上这样难得的舞台,并有机会获得去市里参赛的机会!

篇5: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事物有根深蒂固的认识,有些认识甚至根本就不对,改变起来很不容易,但不改又绝对不行,因为涉及到孩子的未来。

  很多的时候,自以为教会了孩子好多知识,而只要孩子们把这些知识记住就会让老师很高兴,事实上有好多的孩子记住了不少却没有消化,不会运用,反而成了学习的负担,就像柳宗元笔下的小虫子,见一点拾一点,最后累垮自己。

  苏氏告诉我们学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学习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学过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为了这样的事情而头痛: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学生却爱搭不理,无动于衷;我们声情并茂给学生们讲故事,却总有学生目光呆滞,心不在焉;面对这样的孩子们我们着急不安,甚至生气,其实,这说明这部分孩子已对学知识厌恶,产生了冷淡和不易接受性,这可是学习大忌,如此以往这个孩子的学习越来越疏远。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呢?苏氏告诉我们,在上课时,学生的第一要务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借助知识去认识周边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和运用知识的享受,久而久之,学以至用的能力就会逐渐形成,活学活用才有可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