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体会

8786

  社会一步步往前发展,工作中需要适用到发言稿,课堂教学,研讨会相关文章不断增多,怎么写作好这些文章呢?以下整理的教学研讨会发言稿: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体会文章,为您提供必要参考帮助,欢迎阅读收藏。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体会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忐忑、不安,不安、忐忑,是我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内心的七上八下从接到学校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任务时就开始了。作为一个一直战斗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说教学经历还是有,说经验就无异于鲁班门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刀了......在升同的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历,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感触,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作一个汇报,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享有盛誉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用一生备一节课”,足见课前预设的重要。

  “用一生备一节课”,我的理解是将“预设”分为两个层面。狭义来讲,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广义则是指教师的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我们平常谈到的预设更多的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课堂的精心预设固然重要,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我们,自身的个性特征、综合素质以及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重要。我经常反思,自身有没有具备完成大“预设”的能力,自身有没有具备完成每课小“预设”的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经典的语句成为我教书育人的指南针--“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 ; “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面广,接受的信息快,学生要“有所发现”,老师就得时常“充电”,加强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

  我熟悉的一位青年教师曾对我说: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成为一部吸引学生的“连续剧”,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连续剧”的精彩片断。

  确实,课堂就像节目和小说一样,没有节目设计和情节安排就不会有好的节目与吸引人的小说。同样,没有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情节,就没有一个流畅而又起伏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还要全面了解学生。为了设计好一堂课,我常常是反复斟酌,开头怎样做、提什么样的问题、用哪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会有哪些情景、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设置什么样的情境会达到什么效果,甚至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是否可以设置同样的情境?等等。

  精心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如果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石,那么“生成”则是对“预设”的回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预设往往能带来精彩的生成,相反,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回顾我的数学课堂,我特别重视每一节课的引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引入,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比如,最近我在初三(2)班上课,考虑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于是针对上课起立时学生还处于课间松散状态的状态下,我讲了一个陶行知的故事。一次,陶先生在武汉大学讲学。走上讲台,他先从皮包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都愣住了,不知陶行知要做什么。陶先生接着掏出一把米放到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逼着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当然还是不肯吃。于是陶行知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我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鸡怕人。”一个响亮的声音传过来,我一听就知道是全昕的声音,在学生窃笑声中旋即又听到了雷林的声音:“因为鸡不愿意被强迫着吃米。”对,我说,学习亦如此。强迫着学反倒有逆反心理,那如何才能做到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呢?你要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自然就想学习了,我们今天就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进入我们的新课学习吧。通过这样一则故事,自然而然地做了课前预设,不仅使学生的精力得到了较好地集中,而且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了他们较好地启示启发。

  归结自己进行课堂预设的做法,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应是把握了下面几种方法:

  精心预设,自主生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学生的数学成绩差,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厌倦开始的。如果我们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那段时间,适逢秋游时节,学生们早就在打听我们班什么时候行动。课间师生间的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便成了我数学课堂的一个情境引入:同学们盼望秋游活动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我这里有一个在秋游时遇到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记得我带以前所教的一个班级的27名学生去南郊公园秋游,南郊公园的门票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以少收1元,当班长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数学课代表喊住了他,提议买30张票。有的学生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究竟数学课代表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了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分组讨论。接下来,我把关键的数量关系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读题、思考。几分钟后,各小组开始积极发言。有同学发表了见解:“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显然120元<135元,所以买30张票比27张票付款要少。表面上是浪费了三张票,但实际是节省了钱”。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时,我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去公园的人数较少,只有几个人,是不是也买30张票呢?思考后,学生给出一致答案,不能买30张票,因为那样多花钱,还是按实际人数买票好。“那至少要多少人去公园,才可能实现表面上多买票,但实际反而合算呢?”我又给出了第三个问题。四五分钟后,有学生发表看法:“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设有*人进公园,如果*小于或等于30,则按实际人数买*张,付款为5*元。如果买30张票合算,应该有120<5*,当*=29、28、27、26、25时,上式都成立,当*=24时,上式不成立,再代入更小的数都不成立。所以我们的意见是至少有25人进公园买30张票才合算。”

  “老师,他说的不对。我觉得至少有24人进公园买30张票划算。因为当人数等于24时,按实际人数买票花5×24=120元,买30张票花4×30=120元,花了同样的钱,我们多买了6张票,当然合算啊。”嘿,他竟然是这样的道理!同学们对发言的同学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把多买的6张票按每张4元的价格当场卖出去,这样就少花了24元”,“留着票,到下次去的时候再用也可以嘛!”“即使不卖掉,把多余的6张送给小朋友,他们还感激我们呢!”“好,老师现在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们秋游地点也是去南郊公园,我们班33个同学,但有9个同学因为参加长沙市的艺术节不能去秋游,应该怎样购票比较划算你们心中都有数了吗?”“有!”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掩饰不住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喜悦。继而我又提出如果用*表示人数, y表示总票价,那么如何表示*与y的函数关系式呢?还有同学提出出租车的收费情况也可以用分段函数知识来描述,于是“了解长沙市的出租车的收费规则,并用所学的函数知识来描述”,就成了这节课的课后作业。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在这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一个情感历程,接下来继续完成本节课利用分段函数知识来探究居民用水问题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要解决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次的课前预设,给了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这样联系生活,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字的意义,就能发现数学尽管十分抽象,其实它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生活的智慧。那天我在教学后记中了有了这么一段文字:“预设”是属于态度范畴,分认真不认真,“生成”是属于思维范畴,分智慧不智慧。学生思维的灵动,无疑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灵活预设,动态生成

  在同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理解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也是做好课堂预设应注意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时候课堂教学往往不象预设的那样按部就班,课堂教学本身时刻充满了变数,它是教学预设与生成互动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还需要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样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动的课堂和精彩的生成。

  一次课间,学生姚对我说:“老师,您其实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给我们讲公式的来历、定理的证明,讲一个例题后让我们做一个类似的题目,我感觉我就学会了。”听了学生姚的这一席话,我明白了她为什么单元测试成绩尚可,到了综合考试时成绩就不是很理想了,她仅仅是在进行简单的模仿,没有经过思维的训练,所以也难怪只是对一些熟悉题型的“学会”而不是“会学”。这样又怎能培养后续学习的能力呢?联想到我所教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同样是作业能较好甚至很好完成,但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当堂课的教学计划,使用了如下一个的课堂引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三个馒头。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就吃馒头,吃了一个没有饱,就吃第二个,吃了两个还是没有饱,就吃第三个,吃下第三个后肚子饱了。 吃饱后他就后悔了:早知如此,不如就吃第三个馒头了,前面两个都浪费了。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大多数学生甚至在嘲笑这个吃馒头的人。)此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比老师的两个教学设计:

  第一种“代数式概念”的教学设计

  1、介绍代数式概念--直接端出第三个馒头

  2、给出一些代数式、非代数式的例子,带领学生参照概念的定义,辨别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教师示范吃第三个馒头的过程

  3、提供若干个辨别代数式的练习,让学生仿照刚才的方法解决它们--学生吃第三个馒头的过程

  第二种“代数式概念”的教学设计

  出示下图:

  按图示的方式,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

  1、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2、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想到的?

  3、如果用*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4、你是怎样表示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当学生看完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后,教室内突然安静了下来(我明白学生们此时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复杂的面部表情已写在脸上,旋即大部分的同学在开始思考第二种“代数式概念”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了)。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问题:“哪种教学设计你更愿意接受呢?” “第二种!”整齐响亮的回答让我怀疑是不是因为前面故事的牵引局限了学生的选择。“第二种好在哪里?”趁热打铁,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了:“第二种设计能锻炼我们的思维”;“第二种设计让我们不仅仅记住了代数式的形式特征,还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第二种设计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代数式的概念,但它让我们感受和理解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老师,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平常认为自己数学学得不算差,但考试却还是糟糕的原因了,因为我只是在机械地模仿,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个发言的竟然是姚同学。我故意反问了一句:“难道第一种设计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另一个和学生姚有着类似的情况的学生抢先回答道:“第一种教学设计的好处是节省了时间,而且不需要动脑思考,但我们知道的也仅仅就是什么是代数式,我认为我们学习的关键不是学什么是代数式,而是学习代数式能够做什么。”“非常棒!”我由衷地表扬了这个学生,学生们也鼓掌为他喝彩!是啊,我们的学生如果懂得了把数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看作是通过“意义构建”成为“自己的知识”,成为他们头脑中经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他们不再希望自己的老师仅仅是将知识从书本里移到老师的舌尖上,再塞进他们的脑袋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渴望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实际活动中领会数学知识并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再创造”。瞧,接下来的问题每一个同学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探索着、思考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折痕与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6次,可以得到几条折痕?100次?n次呢?”

  这一节课,看似没有按我的原教学计划进行,但学生们明白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明白了脑袋不是等待盛满东西的容器,而是希望点燃的生命火炬!这种效果的生成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更是弥足珍贵的!

  弹性预设,创造生成

  教育的目的是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教学完相应的知识之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使他们真切地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以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月考成绩出来了,我要求学生结合刚刚学完的《数据的描述》认真总结并分析本次月考的得与失。学生们除了针对自己的试卷作了详尽的分析以外,还在数学课代表的号召下对班级的总体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图来进行分析--用频数折线图描述了全班月考的数学成绩。后来我了解到,数学课代表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分组和分工:第一组的同学负责统计成绩,找有关人员进行询问;第二组的同学根据数据,按分数段整理数据;第三组的同学负责分组画图;第四组的同学完成总结报告;第五组的同学督察并了解各组的协作情况。晚自习前,课代表交给我一份报告,除了常规项目(原始数据、数据分组、频数折线图、结论)填写认真、科学准确外,最后用红笔加了“感悟”,在感悟一栏中他们这样写到:我们班上的总体成绩虽然不错,居年级第一,但还存在有三个80分以下的同学,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共同监督,促进他们成绩提高。建议在班上设立一个求助本,有什么不懂的题目大家可以写在上面,由知道的同学主动解答疑难。最后,还用双语写上了:“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Don’t look for e*cuses for failure. Find the ways to success.)。我静静的品赏着学生的“作品”,无比欣慰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在这次数学活动中,大家不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家在情感、品德等方面的收获又何止少于数学上的收获!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复杂的,但学生得到的又绝非是课堂上能有的。它需要大家的分工,需要大家的有效合作,更需要大家的智慧,最终的收获又属于每一个参与者。

  爱的预设,心的生成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幸福。”

  我亲历和见证了三届学生的成长。第一届我带的是在接手之前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磨合,拿当时团委书记的一句话说是:将一个个脏苹果洗干净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结果当时最差的那个班级在全区统考中数学平均分超过了当时平行班级中的实验班(人平高出20多分)。在我看来,差生也好优生也罢,最关键的是评价的尺度,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就能多出一批好学生。接下来的三年中,我一方面潜心教学,一方面致力于《初中生数学学习中情感与态度评价》的课题研究,所教的第二届学生的数学中考成绩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学生得A率均居第一。这让我看到了教育者只要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去关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在被爱中学会去爱,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应该说,哪个学生在哪一个领域里更聪明。这就促使我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们的情况--性格、特长、爱好等。比如2班的申聪平常上数学课的时候不但不听,而且还想和其他的同学说话。在体育节时我观察到他在运球接力赛中表现相当不错,于是我利用课间的时候和他聊天,在不经意中夸赞他的篮球打得好,我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相信数学你也能学好。打那以后他上课很认真了,虽然进步的步子还不是很大,但看的出他脸上多了一份自信。还有一个学生,他数学成绩不好,但语言天赋较好。针对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了不让他的心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会把读题的机会给他,没想到这为他从此以后爱上朗诵奠定了基础,在学校举行的朗诵比赛中他还获得了二等奖。因此,对于学习自觉的学生我重在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开启;对于学习积极性还不够高的同学我会想方设法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比如我的课堂回答问题的环节通常会设置除了常用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以外,我还采用了手势来表达判断题和选择题,这样既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而且便于老师快捷了解到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情况,对于没有跟着来的学生一目了然。再有就是将激励性评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回答问题准确的、思维灵活的、做题快又准的名字都会用红色的粉笔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当然也会出现少数的白色粉笔写的名字,那是我和学生的约定,通常老师在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用眼神暗示他,若他还不能改正我便会将名字写在黑板的右下角,被写上名字的学生马上会意识到要集中注意力而且当他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或者解答习题正确,我会将名字擦掉,但若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名字就会登记到课堂违纪本上再在课后另行处理。可能印证了“好汉能在弯上转”的缘故吧,延到课后处理的情况很少。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问题回答的准确与否没有关系,在于你把思维展现出来了,哪怕是错的,同样也能给大家带来教益,拿周子润同学的话说:“没关系,谢老师说‘回答错了也是反面教材嘛’” 。 诚然,提供机会就是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者加德纳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每个学生都有可以优秀的潜质,关键在于是否有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喜欢和尊重也会迁移到对其所任学科上,而这种非智力因素所带来的效果有时是无法估量的。他们除了在学习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外,情感的升华也是令人无比感动的。感动孩子们朴实的语言却字字真情,权当是孩子们对我的一种激励吧。惊喜他们别出心裁的祝福文字时刻没忘记我是数学老师的身份。

  谢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艺术家。她打破了数学老师给我的固有印象,甚至有时我会觉得谢老师之博学广识与数学老师一任简直大材小用。谢老师总是把爱浸润进日常中,不动声色的关爱我们,如同所谓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我想谢老师对我是关爱有加的,虽然我的成绩并不优秀,但谢老师总是对我充满希望,不离不弃,鼓励和赞美我,给我找回信心。这也让我深感对不起她。--黄偲  谢老师,您的课生动有趣,您上课总是让我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您的课上让我颇有感悟,我特喜欢您特殊的上课方式,给我莫大的吸引。--陈佳慧

  谢老师,我敬重的轨迹始终以您为圆心,而且永远是增函数,这是绝对值的,虽然我要深造,但我会留下一条抛物线,代表我对您的尊敬。如果一朵云代表您对我的一份爱,那么您给了我整个天空,我还在100年后的今日对您说:“祝您身体健康,年年快乐!--周奥林

  祝福的平方+两倍心意与感激+健康的平方=快乐的完全平方!祝谢老师教师节快乐!--学生汤沐黎 敬上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最近,我和在美国读书的学生小弢在网上聊天谈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我将她的文字摘录如下:“在美国学数学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不像在中国,老师在课上教,学生就基本在下面听。美国的课堂更注重互动性,老师反而说的不是那么多,大部分课堂上的内容都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有时候说的比老师还多。老师在课上有时候也就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数学课堂上一定不是安静的,往往都夹杂着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在我们班上,学生甚至可以向老师提出不要作业和早点下课的要求。即使这样,我们班这节课的平均分也是很高的。”

  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结合我对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些思考,促使我对自己的数学教育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学生座位编排基本是秧田式的,不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多元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减少了信息元交流、减少了思维碰撞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了生成性资源的机率。

  --在教学策略上,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虽然提的很有价值,问题提出后由于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充分,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甚至自问自答了,这样问题的利用价值就降低了。

  --在教学弹性预设上,学生一节课基本上是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预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偏少。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所以这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人说:“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也有人说:“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爱心的奉献,而是一种智慧、灵性而美妙的有创意的生活,是一项可以享受工作之乐的事业!”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成长,才能真正赋予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新形势的教育教学沃土中,与学生一起快乐成长!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 --借用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这段话,作为我永恒的座右铭,愿用真诚的双手,点亮“盏盏心灯”,为升同湖教育事业的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本库-www.wenBenk.com

篇2:教学研讨会发言稿:试卷讲评有效性探究之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试卷讲评有效性探究之

  试卷讲评课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型,也是我们教学中极为关键的环节。通过试卷讲评,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运用水平,同时可以及时揭示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使教法和学法同时得到优化。

  一、背景分析

  进入高三,英语复习中大量限时训练,各类模拟考试使试卷或练习讲评增多了。学生在练习与试卷上暴露出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常常是通过试卷讲评来实现的。讲评课是利用课堂时间就学生的试卷进行评析,评讲的目的不仅是澄清某个问题的正误或者对试题进行单纯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矫正错误,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强化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解题的一般规律,进而形成能力。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在高三复习中至关重要!这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忽略了英语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而在传统的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讲学生听且被迫不停的作笔记已习以为常,以往我们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就题论题,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一套试卷讲下来往往要花上三四课时才能讲完,既浪费了学生有限的时间,又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学生通过试卷讲评所掌握的仅仅是“这个题目”的答案,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更有甚者,教师在讲台上一题一题地说答案,学生在下面只将其选择的序号A、B、C、D改过来,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讲过的问题过两三天又不知道了。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

  这种教师“满堂灌”的试卷讲评模式违背了新的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理念,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思维训练过程,同时也忽视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情感交流,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薄,难以引导学生到达学习兴奋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曾对学生进行过“你们需要什么样的试卷讲评课?”的问卷调查,学生是这样说的:

  “我们希望老师在上试卷讲评课时不要面面俱到,不分轻重,把我们当低能学生看待。”

  “对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师把问题摆出来,让我们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而获得解决。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

  “老师应当围绕我们在讨论*同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出一些变式练习,以便我们及时巩固加深印象。只有这样,讲评课才能让我们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专家这样说:

  Tellme,Iwillforget.(告诉我,我会忘记。)

  Showme,Iwillremember.(展示给我,我会记住。)

  Involveme,Iwilllearn.(让我参与,我才会学到。)

  由此可见,只有学生的参与,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达到效果。教师讲评试卷时要清楚地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再针对该问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方法、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讲评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行发现讨论分析、自行归纳总结、自行纠错解决问题,多一点“启发式”教育,少一点“告诉”教育。

  三、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评价自己学习效果、总结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

  从理论概括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善学”、“坚持学”。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以引导和激励为主攻方向。必须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入手,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确立自主探究的意识,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自主探究走向大胆创新。

  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策略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确立适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在实践中“创造自身”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克服各种障碍的主体能力,获得生动、活泼、独立、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魏书生主张:上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应只在“教”上下功夫,而要在学生的学习“策略”上做文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试卷讲评模式,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率,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优化试卷讲评,让师生共同合作进行试卷讲评教学。

  四、模式探究

  小组合作试卷讲评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合理分组:

  首先,老师按照同学们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英语成绩的差异,学习现状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每组由6-7人组成,且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英语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并领导和组织每次的活动。各组实力均衡,有强有弱。

  2.体验任务

  教师根据考试或练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得到参考答案之后对试卷上的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学习,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自行思考和知识准备,并初步解决问题。这种体验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肯定与否定,对自己进行良好的评价,能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能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和任务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战胜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为参与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去体验课堂小组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3.合作讨论

  经过自我分析之后小组组织讨论该组所存在的问题。以学生讲解试卷为主要方式,即“生生互动”。组长做好记录,并把一时难以形成共识的问题,提交给全班同学和老师讨论。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有的组推选了成绩好的同学进行逐题讲解,大家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也有的组先统计好大家的问题,再集中讲解。方式不同,但无一例外,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不少同学手捧字典,细心查阅。而组长更为细致,一边鼓励组内基础偏弱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一边加以补充,尽量将每个点都解释清楚。但难免还是会出现组内同学大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有的组会选择将问题反馈给老师,有的组会向其他组“求助”,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个过程让学生之间形成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体力量去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各组中穿梭,认真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边现场解答。有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依然沉浸在“唯恐讨论之不足,不知铃声之既响”的愉悦境界中。

  4.展示分享

  各小组长将小组讨论解决的问题精心进行汇报,并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题目的题号写黑板上,寻求帮助。当各组问题在黑板上汇总之后,在实行集中答题,全班同学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谈对问题的看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更大范围--全班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这一阶段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讨论结果,学习其他小组的做法,达到经验和智慧的分享;特别是小组同学把自己的讨论成果面向大家进行展示以及成果答辩时,改变了原来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克服胆小、懦弱等心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5.精讲点拨

  在所有组完成解答后,老师再进行二次讲解,补充需注意的重点知识,精讲大家在讨论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对试卷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归纳、使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里状态下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如”的效果。

  6.巩固提高

  巩固提高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该环节是对重难点进行反馈训练和评价性训练,所以,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中也应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应注意练习的相似性与针对性以及及时性。针对试卷内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相似练习,进行拓展巩固。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及时分析,并予以解决和纠正,是学生对当堂课所获得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巩固。

  五、教学反思

  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那每个人各得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如果我们交换,那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学习亦是如此。

  试想当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接受或者是被灌输者,而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环境不再是台上老师唾沫横飞,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变成大家有序的交流讨论,一切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老师不再“不放心”而是相信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老师不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学生又会如何对待呢?

  自从采用了这种模式后,大家积极性很高,常常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催促着课代表对答案,然后马上思考自己该如何讲解,并再次揣摩其他选项的为什么不对以便讨论。通过相互讨论和查找资料后之后,大家不仅做了很多的自学笔记,还补充了许多新知识。

  自主学习不仅令学生找到了被信任的感觉,也使同学们有了责任感,令大家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思考,并提高了大家的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大家都是同身份的人,彼此再熟悉不过,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刨根问底,不会有所顾忌。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增强集体凝聚力。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多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并培养了这种完全不依赖于老师的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在英语试卷讲评课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了学习态度、提供了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体现了不同的学习风格,融洽了合作者之间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对汲取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当然,要采用合作交流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比如讨论的形式和要求、重点和非重点,从学生错题当中挑选出错误率高、难度较大的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重点讨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没有方向没有重点的乱讨论,也可以节约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共性的难点问题,并且经过讨论自主解决的这些问题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

  1.分组是否科学合理。“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进行互促学习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如果在分组时不考虑其科学性,势必会造成某一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少言寡语,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成为小组学习的盲区,或形成全组都无所作为的局面。

  2.任务布置是否明确。教师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都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较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这样,任务布置就会有的放矢,试卷讲评课就会建立在学生目的明确的基础之上,有了明确的目的小组讨论学生才会有强烈求知欲望,学生才会集中重点分析易错处和典型错例,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3.是否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面对高考,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而命题人可以变化题意、角度,在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之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小节与反思。即对某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既可以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也可以对原题的选项进行改变,对结论进行衍生和扩展,注重渐进、合理性。这样学生感到别开生面,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思维就被拓展起来,从而提高对知识迁移的应变能力。

  4.教师的参与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的制定等,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教师在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既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要能及时反馈,适当评价,遇到“卡壳”等情况时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因此,教师要参与活动,但教师的“动”应协助学生的“动”,而不应是干扰,更不是代替学生。

  5.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恰当。表扬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但应注意其尺度与多样性。过多单一的“很好”往往很难正确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果“逢错必纠”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视其性质来决定是否纠错和何时纠错。对于对试题指令理解有误应及时纠正,否则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继续进行;而对于一般性的语言或语法错误,教师则可以在学生活动后再加以纠错,否则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不利于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小组活动的继续开展。

  总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

  总之,试卷讲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足量的复现以便熟练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一堂高效、科学、实用的试卷讲评课不仅仅会使学生弄懂试卷本身呈现的知识,而且会使学生有“意外”的收获。自主学习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会给师生双方都带来无穷的乐趣,给试卷讲评课带来无限的活力,使试卷讲评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老师既能解放自己又能发展了学生。这种既轻松,又愉快,既有趣味性,又吸引学生的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获得双赢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借用魏书生说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我只是在入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篇3:教学研讨会发言稿:督评教研双轮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督评教研双轮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狠抓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崛起和发展的支点。小学部在教学管理中,力争通过实现有效的课堂督评和自觉的学科教研,促进教师向“教育自觉”的美好境界迈进。

  一、课堂督评,由检查向指导转变

  进堂听课是教学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教师管理的重要途径。小学部从学校创办就一直执行这一制度。在每月的常规检查,我们发现95%的教师上课态度端正,教案书写规范,教师们迫切需要提高的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艺术性。因此,我们将进堂听课的目的、方式作了一些调整与改变。

  1、摸底听课。以往在开学一个月之内,会安排所有新教师上汇报课。但新教师到校后有个适应过程,而应届毕业生,对课堂教学大多纸上谈兵,谈何汇报!本学期开学一周后,我们就安排了行政、组长、骨干对10名新教师一对一的摸底听课,具体时间与新教师商量而定,旨在张扬优点,发现问题,提出良策。此轮听课,我们发现大部分新老师在教学态度上都非常端正,但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操作。

  2、跟踪听课。在完成第一次的摸底听课后,有针对性地对新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跟踪听课。有一对一的跟踪,如陈卫华老师每周听一节林冲的体育课;有几对一的跟踪,如罗耀平、姚月清、贺学文轮流多次听钟泽峰老师的课。听课者对上课者课前有指导、课中有记录、课后有反馈,全程跟踪、全面关注,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年轻老师成长较快,他们从骨干教师身上不仅感受到教学的精深与乐趣,更感受到做人的真诚与情义。

  3、推门听课。学部推门听课的对象是全体教师,一般都事先通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培养。在教师深入理解、钻研的基础上,再辅以有经验的老师的指点,效果事半功倍。

  听课者不是过客,我们对听课教师同样有要求:听--认真听课,边记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课堂操作方式、教学流程的合理性;看--查看教案,了解备课,判断课前充分预设与课堂生成处置的相关性;评--平等协商,交换意见,帮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小元老师来校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一次事先打招呼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课后,推心置腹的交谈,语重心长的批评,让王小元老师心悦诚服,感动不已,至今她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积极的状态。

  课堂督评,重在指导,这是小学部对此项工作的解读定位。

  二、学科教研,由被动向主动提升

  通过课堂督评发现的个性问题,可个别交流,而共性问题则成了教研的课题。小学部教研活动体现了“以校为本,立足课堂,骨干支撑,群体参与”的特点。本学期的教研课分为示范课、同课异构的研究课和汇报课。这三种课型分别安排在期初、期中和期末。

  1、骨干示范,让优秀成为一种力量。

  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一直是小学部多年来的优良传统。以往上示范课的老师,很有心理压力,说是示范,更是挑战。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建立了集体钻研的磨课机制:上课教师以及他所在备课组的老师、学部业务骨干、同专业的学部领导等必须一同参与研究、设计,集众人之力,成一人之功;借一人上课,使众人得益。因为参与的广泛性,评课既表现出对客体的质疑,也表现出对主体的自省,肤浅客套式的品头评足变为冷静思考后的分析建议。形式的改变缓解了老师的紧张,让老师们尝到甜头,有些老师主动请缨承担示范课的教学。本学期语文组王文桂、熊立新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和《地震中的父与子》,均是一课三上三改。今年上半年易宁宁老师执教《全神贯注》,备课组成员深入理解教材,反复探讨研究,大到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流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动作的呈现,一句话语的表述,都反复斟酌,整个身心沉浸其中,甚至有次外出办事时把车开错了方向。这样一种投入、执着,激起了所有语文老师的教研热情,教研越来越成为自身的需要。

  2、同课异构,让优化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教学内容,经多个老师上课,展示不同的教学思路和设计,供其他老师探讨、甄别,追求教学的最优化。由z三位老师同时执教的语文课《老人与海鸥》,在教研组内引起了老师们对高年级篇幅较长课文教学的思考。z老师变序教学,由“果”溯“因”;z老师大胆取舍,抓“果”略“因”;z老师分解要点,以“点”带“面”;语文课到底通过教材教什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三位老师根据教材设计了不同内容的小练笔,但到底写什么才能让学生达到对教材领悟的升华,才能最有效的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也再次引起了老师的深思。

  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努力创设了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让老师们拥有一种教研的心态。

  3、新人汇报,让成长成为一种心态。

  年轻老师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破茧化蝶的过程,多助其成功,少让其受挫,更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在年轻老师的汇报课上,我们选择性地安排听课人员,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课堂上,重在观察年轻教师的进步,考察他们的发展潜力。从小学部走出去的部分年轻老师,差强人意,却受到新的学校的欢迎,有的还十分抢手。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

  三、课堂教学,由经验向科研迈进

  学科教研是一所学校永远的话题,怎样让教师一研一得,“得”“得”相连?怎样更加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精心设计作业,克服以多取胜的倾向?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奉献的精神认真研究解决。此外我们打算以课题研究统领教研工作,形成理性水平提升和实践能力增强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问题、遗憾、阶梯、追求

  立足扬优帮差,课堂督评、学科教研就会相得益彰。让学校成为年轻人成长的摇篮,优秀者成名的熔炉,骨干们成功的殿堂,将是小学部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懈追求。

篇4:教学研讨会发言稿:督导评估,共进同升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督导评估,共进升同

  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得以展开的场所,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前沿,是怀揣教育梦想的人实现职业理想的地方。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一所学校吸引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我们民办学校,更是生命线.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本期我校新成立了教科室,设立了“督导评估组”.我有幸担任了数学科督导评估组的组长,这让我深感荣幸,内心却忐忑、惶恐。既然承担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就只有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近三个月的试行,做了一点点工作,我代表督导组的老师,谈点工作中的些许体会:

  一、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促进自我成长

  设立督评组以来,随堂听课,渐成气候,即使不是教研活动时间,也经常看得到老师们听课的身影.像彭东升、邓伟,曹国芬等老师,我们不但听本组的课,还跨学科组听课.本期来,我累计听课30多节,除了听高中的课,还听了初中和小学的课,不但听了数学课,还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等科目的课.,有公开课,有常规课,大多随堂听课.通过跨学科,跨部听课,丰富了我自己的知识,学习不同老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差异与共同之处. 听课、评课的过程就是自己锻炼提高的过程,为了更准确评课,写好评语,逼着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这个学期我读了不少书,也让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我们升同湖学校确实是卧虎藏龙,各个身怀绝技.例如,听了小学部柏东旭老师在小五(3)班所上的“循环小数”,让我感悟到数学规范表达的重要性;初中部刘辉老师的学生分组讨论,再各组提交讨论结果这种模式,值得借鉴.高三王德初老师的课,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应届班还是复读班,无论是青一平班,实验班还是普通班,抓基础,抓落实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探微寻幽,鞭策鼓励-促进教师提高

  我们学校对常规教学一向抓得扎实,每个月对教案,作业批改,听课及教研活动等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但老师们都知道,做好了这些常规工作,不一定就提高了课堂质量.我觉得加大随堂听课频率,是提高教学质量,敦促教师自觉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更快的成长起来。我们高二数学组有唐淑荣,岳朝宇两位青年教师,都很勤奋,虚心好学,两人都在高效课堂竞赛中获得过特等奖.本期我多次听他们两人的课,有一次听唐老师一节“数列求和”的课,我发现她对“错位相减”这一数列求和的方法没有做到真正的“错位”,课后我及时向她提出了建议,另外她课堂上讲解了一道《学海导航》上的习题,刚好我自己也刚刚讲过,学生课后向我提出质疑,原来这道题的条件有问题,课后我也及时和唐老师共同探讨,彻底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伍岭老师是一位热爱数学,爱研究,很有思想的青年老师,这个学期我听了他三次课,一次比一次好。第三次上“不等式的证明”,五个学生上台提供了五种完全不同的解法,每一种解法都很精彩,甚至出乎我的意外.这堂课真正做到了 “愉悦,互动,高效”的要求。不但考验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展示了我们升同湖学生的风采和高素质。

  三、督导监查,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当有老师在后面听课时,会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在课堂上会更专心,更多参与,更多表现自己.大家都知道,普通班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点,抓后进生的转化,促普通班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我们一项艰巨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听了郑海青老师一节课,是在一个平时纪律不如人意的普通班上的,课后他说,这是在这个班纪律最好的一次课,同学们虽然基础不好,但郑老师随和热情,让人觉得很温暖,从最基础的讲起,讲练结合,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融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想如果经常有老师听课,这个班的纪律肯定会好转,学风也会浓起来.所以我建议,让互相听课,随堂听课成为一种风气,成为我们升同湖的一大特色,这不但有利于老师的共同成长,进步,也将对班风,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弘扬原创,评价总结-规范命题制卷

  督导组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对命题组所命制的试卷进行评估,高三第五次月考是命组第一次命题,为了搞好这次评估,我参与了阅卷,统分,登分的全过程,事后对这套试卷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研究,为了更好把握高考题型和难度,我又重新做了2xxxx年高考湖南卷和全国卷.并抽取了应届班,复读班各一个班级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计算了难度,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这次命题,是由廖彬,伍岭两位老师负责的,两人既分工又合作,花了大量的心思.多次修改,甚至多次推翻重来.他们两人上次在这里开教育工作会议时,休息时间都在探讨,研究这套试卷,非常慎重.正是他们这种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命制出了数道很精彩的试题. 尤其是第.21题压轴题,我发现命题者很巧妙的将一道竞赛题的条件,改用三次函数的导数做背景给出,也保证了难度,又有新意,我为他们的创造叫好,喝彩,也期待有更多的原创题,原创卷出现,并通过积累,完善,有朝一日,一定能创造我们升同湖试卷与教学资料的品牌.我率先拟一条广告语:升同命制,必属佳卷!

  督导评估评课堂、评试卷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经验不足,专业水平尚待提高,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虚心接受,不断摸索,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请老师们相信我们的诚意、善意与敬意。孙培文校长在高三月考质量分析会上指出“督导和命题制一定要强力推行,不管阻力有多大,一直推行下去.”我们督导组的老师一定遵照学校要求,扎实工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尽绵薄之力。最后,用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句诗结束我的发言:江山有待,容我慢慢行来。

  谢谢大家!

篇5:教学研讨会发言稿:常规,我校的特色文化

  教学工作研讨会发言稿:常规,我校的特色文化

  升同湖从创办开始,就以提倡创新、办出特色为办学理念。本学期学校加大了创建特色的力度,“力创特色学校、凝炼典型经验、构建教学模式、营造个性文化”的活动轰轰烈烈。学校的变革与教师思想的嬗变加速了学校的发展,拓宽了教育管理的内涵。学校特色进一步鲜明,教师个性得以张扬。就在这励精图治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工程中,我们的一些日常的常规性工作并没有被忽视。这一学期里,教学工作还是围绕着狠抓常规教学来进行。并配合抓常规召开了高三、初三的多次月考分析会,同时也静悄悄的开展了推门听课的课堂督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教学常规检查的作用凸显出来,老师们深深地体会到:

  一、常规检查能直接反映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常规工作扎实的教师;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背后一定有教师的精心的备课,智慧地传授,耐心的辅导,真诚的服务。没有不做好准备就能上出精彩的课的教师;那些上课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无一不是经过精心准备,反复推敲的。

  二、常规检查是学校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

  面对学生的意见反馈、或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可以跟踪听课,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帮其找出原因,促其成长;推门听课既是课堂督查的最好的形式,可以听到原生态的课,通过课后评课促其提高。

  三、常规的落实、检查、评比等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

  一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反映了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我校各部通过严格管理,许多教研组、备课组能把常规工作做得很彻底、做经典,且长久的坚持了下来,那么可以这样说,我校的常规管理与行为,已经积淀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教育能量。这种文化的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使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教学常规是教学经常性、规范性的要求,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底线。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各学部的大力配合下,学校教务处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分部落实教学常规。

  本学期初,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公布了全期的学校教学教研计划,进一步强调了常规工作的重要性,并分别与各部就常规教学和常规管理交换了意见,规定了各部的目标与任务。

  二、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1、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的指导和管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教务办定期进行检查(每月一次),并作出客观评价,做好记载。每周在教研活动的时间由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加强引领、组内强调交流,特别注重对教学后记和教学生成的监控。

  2、抓上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持随堂听课制度、巡课制度,促进课堂教学的正常化。特别强调督评人员听后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提出自己对该课堂教学的意见和看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抓作业批改,规范各部批改的数量和质量。各部对基础学科作业布置与批改提出统一要求。老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编写习题,对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要坚持做到批阅与反馈的有机结合。

  4、抓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针对有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课后辅导,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的责任心。

  5、抓课后反思。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要求教师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并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总结,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以深化课改为主线,大兴科研兴校之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我校老师的改变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价体系没有改变。于是着手制定新的课堂评价体系,制定新的考试评价方法,让新的评价体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同时在教科室的协助下,组建了课堂督评小组,试卷命制小组,抓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全校老师形成了共识。每次考试均严格组织,严肃考风考纪,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使考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本期学校组织对高三、初三每次月考作出教学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关注薄弱学科,制定改进措施,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立足校本、突出特色,增强学校办学内涵。

  本学期,借安博教育集团在我校召开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观摩了我校特色办学现场展示会。之后学校又召开特色教学工作会议,制定了特色教学的长远计划,安排了各学部的任务。教务处协助各部开展工作,做好服务。

  教务处在日常的常规管理中,了解了各学部一些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优秀事迹,他们的做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略)

  当然,在我校的教学常规的实施及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原有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亟待修订。必须依据新课改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制定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细则要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引领性、方向性、标准性、全面性、人文性和发展性。那么它将使我校的常规教学和管理更加规范。

  2、教案检查存在问题--有的教师教学前的“不作为”或少作为:特色教案少,个别教师的备课过于简单,课时数不足。

  3、备课一环中集体备课不够到位,备课中缺少研究等。

  4、作业批改中,出现同年级、同科目作业量及批改次数相差较大,学生缺交作业或作业错误未及时得到更正的现象。

  日本教育名家佐藤学曾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我校的常规制度和常规管理经过了十年实践,已经积淀成我校的特色文化,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它,并不断的完善它,我们必将收到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