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一中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制度相关素材和文章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同事也为撰写听课,制度文章而颇费心思。下面这篇临澧一中听课评课制度范文是文本库为您呈现,可作范本与参考使用。

  澧临一中听课评课制度

  1.实行听课评课制度。既能直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进教师互相学习,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活跃学校教研氛围,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2.听课评课工作由教研组组织、实施和管理,分管教学校长、教务科指导听课评课工作。

  3.各类人员每学期听课节数要求:教龄不满三年的教师,每学期不得少于25节;教龄超过三年的教师每学期不得少于15节;学科主任、中层骨干每学期不得少于20节;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得少于30节。

  4.集体听课和个人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由学科组组织,开学初由学科组将教研计划报教务科备案;个人听课由各人自行安排、联系;学校领导听课可不事先通知,随时到教室听课。

  5.听课前要了解教材内容和要求,听课过程要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后要进行评课。评课由年级组长或教研组组织,没有组织评课的,听课教师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

您正在浏览的文章由www.wenbenk.com(文本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6.教务处和教研组要认真组织好公开课、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开展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积极开课参赛,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原则,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每人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或示范课等,并附教案交教务处作考核依据。

  7.教学检查时教师同时上交听课评课笔记,做好教师听课讲课的登记、统计工作,随同教学检查一同公布。

  8.教师听课评课情况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作为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条件。

篇2:语文课听课心得:立足言语教学的后现代课堂

  语文课听课心得:立足言语教学的后现代课堂

  黄老师,艺高人胆大,构思新颖,打破语文课堂以往的面孔,让我听到了耳目一新的一堂语文课。课堂之活跃和丰富多彩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效果。这样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老师,是我高中时一直渴盼的。在感叹兴奋的同时,我也想起南京师大一位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学生非常开心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初次听到此话,我也感觉这话有点雷,可现在我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觉着有些情况确实如此。嘉敏老师的这节课,如果是在较大范围内的展示,我无法想象老师会有怎样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是认同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是支持还是提醒。下面,我只谈谈我自己的听课感受,不当的地方,还请嘉敏老师批评。

  包容的课堂,有节制地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是多样性的,语文课也确实需要有几幅不同的面孔,总是板着脸上课肯定是不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语文的教学内容的,所以语文课堂一定要有嘉敏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和课堂设计。这既是语文课的本性(言语教学)使然,也是现在语文课堂生命力的增长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保守的、刻板的、机械的,可是我还有一个感觉,这种课应该有,可以有,但不可多,更不可成为语文课的常态课。

  可能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我以为语文课堂进行言语的教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上”的,一是种向“下”的。向“上”的是通过语言、穿透言语走向更大的思维概括、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一点在教学上的体现,有点像文言文的教学,不拘泥语言而又立足言语;向“下”的是通过分享语言的表演,体验语言的滑翔,在言语的飞翔中达到对头脑的按摩效果,可以说成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两种方向,两种路径,都有存在的必要,可我以为还是有一个主次之分。相比两种方式,前者给学生一副艰涩冷难之相,让学生望而生畏,难而却步。后者是言语的表演,展示,是聚集掌声和笑声的课堂;前者如果说是练习扎稳马步、操练一拳一脚的硬功夫死功夫,后者则是观赏型地演练,技巧型地表演。可如果没有前者的死磕与艰涩,后者则很容易成为花拳绣腿般的体操表演,可以说正是有了前者的“难能”,才会有第二种的“可贵”。

  嘉敏老师的整个语文课堂流程,顺畅而摇曳多姿,五彩斑斓,可以说编制得非常精美,可是在三十分钟处有一个小破绽,并且我觉着这个破绽攸关着整个课堂的设计,不过分地说是整个课堂的一个死穴,绝不容小觑。就是当嘉敏老师说这里(广州交通辞)是化用了李商隐的《贾生》时,结果出现了众生都“一物不知”的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的积累,那么本节课就成了空中楼阁,华丽而孤立,绝美而虚无。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这样的课,可以有,但要有节制地发展。

  严肃的目标,后现代的外表

  我曾经在平行班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喜欢语文课本上的哪一篇文章,他们的回答是“都不喜欢”,并且说“只要是语文书上的就不喜欢”。语文课,经常给学生一副严肃的面孔;语文课文成了枯燥、古板、僵化的代称。嘉敏老师,却用了一副后现代的面孔,演绎了语文课有不一样的风采。根据詹姆逊对后现代的定义,戏谑、戏仿、拼贴、游戏是后现代的存在方式。听说嘉敏老师本科的时候就研究后现代的,其在语文课堂上采取这种形式上课,是有她的理论依靠的。可喜的是,嘉敏老师并不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空壳上,而是有着严肃的目标和崇高的内核,这个目标和内核就是--引起语言的风暴,用言语的教学来刺激学生关注语言,关注生活,热爱语文。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语言教学会对原有的语文语言教学产生一定的“破坏力”,并且非常鲜明。经典语言,何谓经典语言?何谓再现?再现的是否是经典语言?流行的广为流传的是否就是经典语言?这些语言能否历久不衰、历久弥新?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嘉敏老师所举的一些鲜活的语言例子,会存活多长时间?这都是有待商榷的。

  虽然这牵涉到一个见仁见智的经典语言观问题,可是有一个前提是共识的--这些歌词、流行语所依附的一些古典诗词是经典语言。那么再现这些语言,即使鲁迅的《我的失恋》,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庄词谐用、虚实转化、古意今用--再现之后,还是不是经典语言,这种语言操纵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再生的能指上?要不要穿越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意境、文化、人生?我觉着只有想通这些,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恶搞”游戏上,才能有继续的语言风暴、再生地再生。

  即使再怎么论证“恶搞是语言的发展途径”,我还是不能把这些“另类”的语言和我所敬畏的华彩辞章重叠在一起。我觉着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浮躁和轻盈,对语言、言语有一种负面的破坏力,当然如果非要把这种破坏力看成对语言的发展之途,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问题是,这些语言很难历久弥新,更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它是短暂的,它是转瞬即逝的,如其中的一些曾经的流行语,我们一说再说,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鲜活感和幽默度,说多了反而感觉淡而无味,索然寡味,甚至有的已经成了毫无生气的语言落花,比如“......不是传说”“......不是......是寂寞”。我并不是对这些流行的语,包括网络语言或者流行歌词,抱有成见,但我总觉着它们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打磨,很难有一个长时间的存活期,这也可能是我的妄断,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再说吧。

  关于语文教学的属性问题,凭我有限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了解到有很多的争论,什么言语的,文化的,文学的,语文知识的,等等。对待各家各说,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觉着谁说得有道理,就实践谁的理论,这也正是人文学科正常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当然,如果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叫创新,更是作为一个有思考的语文老师的追求。但,没有广泛的理论阅读之前,我觉着还是不应该绝对地主张某一家某一派,这不是中庸,更不是一种偷懒行为的遮蔽,因为太过狭隘的理论视野,是危险的,尤其是非常极端地凝视某一理论时,马克思说过“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偏见”,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理论的局限性。至于说,矫枉过正,只有深入一家一说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个”才能达到“片面的深刻”,我觉着在当下,这种情况下的精深,是恰恰达不到的精深的是和精深背道的,因为理论也需要互文地理解和掌握。偏听偏信,盲人摸象的评价,用在这种方式的理论的学习上应该也很合适。

  活跃的课堂,多彩的内容,打破了语文的僵化模式,注入了网络语言靓丽的面孔,这是语文的发展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嘉敏老师的课,有着先锋、探索、实验的色彩,不管这种探索是被支持的还是被否定的,其课堂效果好的还是不好的,我想嘉敏老师都应该得到掌声,鼓掌!

篇3:《青玉案》听课心得:语文课的形状

  《青玉案》听课心得:语文课的形状

  上午听了三节课,熬到第三节时,终于是语文课了,很期待。

  崔久云的课是我读高中时的理想中的语文课:一位美女老师,然后在课堂上“谈点情说点爱”,搞点类似的小活动。我一直觉着上这样的语文课肯定很爽。不幸的是,教我语文的是一位酷爱古文的男子,并且性格刚烈、暴躁。于是,我没能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而培养成了单调和刻板的性格,只对一些艰深、艰涩和枯燥的文字感点兴趣。就这样,对语文我一直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有一天能听一节享受型的课。今天,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很多年后的一个场景:暮春、江南、山野、中午、女教师,终于圆了我高中时期的一个梦。

  多少年后,再看看当初曾梦想的语文课堂,很有感慨。就像一个老人回忆自己的初恋一般,总带有着强烈的沧桑感。可是,多少年的理性习惯以及当下的职业训练,又让我对自己经历的课堂享受有一点思考:当时爽了,并不一定过后就快乐。

  从女教师说起--

  崔久云老师,课堂的驾驭和上次相比,有较大的改观。这次基本去掉了“隔”之状态,走向了课堂的娴熟与自如,基本是自己掌握着节奏,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很有女性主义的风采。课堂语言多情、煽情并带有一种媚惑,很有“挑逗性”,学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被感染,不被动情。尤其是声电的使用,配上老师深情的声音,多情的文字,整个情景就是一首现代诗。这堂课,真是迷离而炫美,这是我想学都学不来的。

  从教学目标说起--

  从昨天之后,我在观念上开始有了一个强化:关注课堂背后的内容。于是,我就想这节语文课背后的支撑是什么,老师的语文观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想教给学生什么?一节课后学生和没上课前相比有什么改变,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我自己先给崔久云老师的课进行一个定位和梳理。崔久云老师其实已经非常清楚地亮出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学会体会《青玉案》中的“愁情”。我觉着这个目标相当明确具体,但有个地方的措辞我觉着可以再明确一点,可能更好。“学会体会”不如简洁成“体会”,因为“学会”后面一般接的都是什么什么方法,当然接宾语“愁情”在语法上不能说错,可容易产生另外一种含义。体会愁情,也就意味着这堂课是情歌体验型的,是和学生进行情感分享,分享词中的情感资源。这应该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说起--

  整堂课,崔久云老师围绕着“读”,进行设计,我觉着这死死地抓住了诗词教学的要义,并且也符合教学目标的设计。我自己也非常认同诗词教学一定要读、反复地读、深入地读、丰富地读,虽然我自己以前在课堂上也没能很好贯彻这一要点。读,既可以是方式也可以是内容。但如果老师有自己的预设内容,那自然是根据老师的内容而读。崔久云老师这节课是要学生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那么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有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呢?我觉着努力了,还不够,还不充分,还不饱满。因为到后来,甚至读过两遍之后,老师一直在用“闲情”这两个字,并且是反复不断地用,这就会产生一种强化的错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体会《青玉案》中的闲情”。可“闲情”和“愁情”,我认为还是不太一样的,是有区别的,至少两者的情感内涵不是能相互叠加的。这就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没有达到水溶交融、无缝对接,有一丝的错位。

  从文本分析说起--

  《青玉案》的内在文本是什么?我觉着可以这样理解:横塘路的空间距离和主体间的情感距离的合影而产生的情感激荡。愁之因、愁之果、愁之状应该是本词的内在逻辑。按照这个理解,“愁情”确实应该是词之眼。不由得想起昨天听华哥的课,“柳永的愁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个问题是个核心问题,进可攻写作角度,退可守文本分析层面。词,这种长短句,和诗还是有着不同,凭我粗浅的感觉是:情感的形象化处理在词中俯拾即是,词更多更平常地使用这一方式,这是其一;词的内容更容易景化,也就是说更容易进行“现场还原”,这是其二。这两点使得词有极其丰富的镜头感,所以王兆鹏的《唐宋词讲演录》里动不动就说可以把这首词拍一个某某DV之类的话。回到的本节课,崔久云老师较好地握住了这一场景,并用相当优美而纯情的描述来进行画面再现,我觉着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同时也稍感遗憾的是,如果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能再多一点语言的品味,并且用愁情进行点睛,可能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诗词,吟不尽,说不完,关键看老师讲什么、教什么,能否落实教学目标,这就是我听这节课后的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