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6069

  碎片化信息时代,写好一篇教学计划,数学文章越来越难,东拼西凑也令人不满意,以下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可作参考,您可向其它有此需求的小伙伴推荐本站。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1、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2、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类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比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及其应用

  反比例及其应用

  比例尺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由于“比”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尽管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概括出“比”,但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1、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比的意义的全过程。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类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建议:

  生活中的比 ............ 3课时

  比的化简  ............ 2课时

  比的应用  ............ 2课时

  练习三   ............ 3课时

  机动............1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40根小棒、每组一张表格

  课前交流:

  我们这几天学习了比,谁能说一说你已经掌握了哪些比的知识?(指名三四位学生回答。)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比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处走走,看看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吧。(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师: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了吃水果的时间,阿姨们抬来一筐桔子。她们要把这筐桔子分给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30名,小班20名。怎么分才合理?奉献咱们的爱心,帮帮阿姨们,好不好?

  1、师:你认为该怎么分?

  学生可答:一班一半或按人数分

  师适时板书:按人数比分,并追问:

  师:按人数比来分,就得按几比几分?生:3:2

  师:按人数比来分,也就是把桔子按什么来分?生:3:2

  2、师:还有其他分法吗?在这几种分法当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为什么?

  指名两三位学生回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的真好,因为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所以按班级数分看起来公平其实不公平。大班人多,小班人少,按两班人数比3:2,这样更合理些。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操作寻找方法。

  1、师:按人数比3:2分,也就是把橘子按几比几分?怎么分才是按3:2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请同学们先看好准备的表格,

  ①可以用准备的40根小棒代替桔子来实际分一分,边分边记过程与方法。

  ②也可以用列表、画图的方法研究。

  ③思维敏捷的同学还可以结合知识经验找出快捷的方法,并把思路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师巡视辅导:有困难,可以小组内交流,相信几个人的思维碰撞一定能开出智慧之花。

  2、师:谁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⑴使用小棒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吗?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指名两三个学生代表汇报解说自己的分法及过程。

  ①方法1:给大班拿3个,小班拿2个,第二次再给大班3个,小班2个,这样一直分,直到分完为止。

  师同时板书分的过程及结果,并问:观察这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3:26:49:6等并重点让学生理解这些比的结果都是3:2。

  ②方法2:可以把总的橘子个数平均分成5份,大班拿3份,小班拿2份。

  (师同时板书:5份大班3份小班2份,根据回答引导板书3/52/5)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成5份,然后给大班3份,给小班2份?

  学生回答,重点让学生理解先求出总的份数,再各取所需。此处也再找两名学生复述。

  ⑵师:使用其他方法的同学请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或没用这几种方法,师可以适当补充)

  方法一:画图。可以画正方形,也可以圆圈,还可以画五角星等。只要符合题意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

  方法二:列表。通过列表表示出每次给大班3个,给小班2个,直到分完为止。对于这种方法也要肯定并表扬。

  方法三:直接计算法。对于通过分析题意就能找出关系,并且说明计算方法的头脑灵活的学生给予高度表扬。(掌声送给他,掌声再热烈一些)

  通过探索交流,我发现了集体的力量是这么强大,一人想一种,就凑成了这么多种解题方法。所以,同学们只要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二)根据方法列式计算

  1、师:幼儿园的阿姨告诉我们,这筐橘子共有140个。如果按3:2来分,大班和小班各能分到多少个桔子呢?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你认真思考解决出来吧。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进行商讨。

  指名两三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辅导时,指名两生板演,板演后问其他学生还有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吗?为什么?

  2、让板演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师: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讲解后,问:“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还有谁也是这样做的?掌声送给你自己。”

  ①方法一:先求出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

  3+2=5大班:140×3/5=84(个)小班:140×2/5=56(个)

  在学生讲解时,要让其说明3/5和2/5表示什么?为什么用140去乘?

  ②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

  140÷(3+2)=28(个)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在学生讲解时,要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先÷(3+2),5表示什么?

  生: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然后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

  3、师:还有其他做法吗?咱们来比较这两种方法。

  (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

  (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调牛奶。

  师: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也存在比的知识。蛋糕里的鸡蛋、面粉、糖等都要按一定的比制作,饮料中的果汁与水也有一定的比。

  ①出示题目,指名一生读题。

  一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2:9

  ②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学生1汇报:2200÷(2+9)=200(克)

  200×2=400(克)200×9=1800(克)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他做得对吗?跟他做的一样的请举手。好,掌声送给他,也送给你自己。还有其他做法的吗?你也来介绍一下。

  生2汇报:2+9=112200×2/11=400(克)2200×9/11=1800(克)

  师:觉得这种做法对不对?跟他一样的请举手。好掌声送给他,也送给你自己。

  2、付餐费。

  师:淘气一家和笑笑一家到餐馆聚餐,他们又会用到什么比的知识呢?

  ①出示题目,学生齐读:

  淘气一家三口和笑笑一家四口到餐馆用餐,餐费总共是140元。两家决定按人数分摊餐费,两家各应付多少元?

  ②师:你能独立解答吗?拿起笔来计算一下吧。

  ③谁能说出解题思路?这道题目中的比是什么?怎么列式计算?

  列式一:140÷(3+4)=20元20×3=60元20×4=80元

  列式二:3+4=7140×3/7=60元140×4/7=80元

  3、配药水。

  师:在医药、农业等方面比的知识也经常用得到。你看,农民伯伯正准备配药水给果树喷洒农药。

  ①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

  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②师:请大家先认真读题,试着独立计算。

  之后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分析:这道题和前面的题目一样吗?应该怎么计算?

  生列式:3×150=450千克

  ③师:就这么简单吗?为什么只用3×150呢?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掌声鼓励!

  4、混凝土。

  师:建筑工人在盖楼、铺路时也经常用到比的知识。请看

  ①出示题目,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题。

  一种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要配制20吨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②师:这道题可是有点难度,怕不怕?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计算它吧。觉得有困难,可以小组内交流,相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们几个人的思维碰撞一定能开出智慧之花。

  学生讨论并计算。

  方法一:2+3+5=1020×2/10=4吨20×3/10=6吨20×5/10=10吨

  方法二:20÷(2+3+5)=22×2=4吨2×3=6吨2×5=10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比的应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想让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就如大家所说,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地应用比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好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

文本库-www.wenBenk.com

篇2: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等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一把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当学生找到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时。师:观察图中学校门口前的两个花坛,说一说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生:会计算长方形面积,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可是要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我们必须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引导用数方格子的方法来计算。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现在同学们一齐来交流一下是是怎样数的,请把数出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同桌合作完成,汇报结果: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写好的表格,观察

  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

  底

  高

  面积

  长方形

  长

  宽

  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用数方格这个方法能任意数出其他平行四边形面积吗?为什么?哪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这种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分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转化。

  各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思考一下;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呢?各小组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活动。各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演示的过程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用多媒体演示平移和拼的过程。剪--平移--拼。

  (3)小组交流汇报,归纳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给学生出示讨论题目:A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变了没有?B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C能否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引导学生说: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字母公式表示。

  3、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自学例1。

  (1)完成例1。师:例1是给出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列式计算,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

  (2)现在课本主题图中学校门口两块花坛的大小这个问题现在可以解决吗?怎样解答呢?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空。(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米,高是5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0厘米,底是9分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2、完成82页的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吗?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你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吗?

  单元备课

  五、多边形的面积

  主备人:王裕美

  一、教材简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联系比较紧密,本单元教材把它们编排在一起。突出了以下特点:(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探索性加强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难点:

  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关键:

  1、通过实验、操作、拼摆、割补等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合理运用转化方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为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进一步体会面积的现实意义,使图形的面积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切忌由教师直接演示讲给学生。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以用8课时进行教学。

篇3: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一、教材说明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五、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时,要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教学时,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0课时左右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百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20×4=30×7=120÷3=320÷8=

  2.估算:81÷8≈122÷4≈

  3、同学们对学过的口算和估算方法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1)

  光明小学要开运动会了,同学们都在忙着布置会场,为了把会场装点得更漂亮,学校特意买了一些气球,准备分发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题)

  (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生列式:80÷20=

  (2)学生先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口算方法。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再和同桌说一说。

  (5)估算:83÷20≈80÷19≈

  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做一做:(口算,并说出想的过程)

  60÷20=40÷20=80÷40=

  62÷20≈43÷20≈80÷38≈

  2、教学例1(2)

  分气球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学校还有120面彩旗准备分发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列式:120÷30=

  (2)你能利用我们刚才学的口算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

  生汇报得数,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3)估算:122÷30≈120÷28≈

  同学们,你们这么快就把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解决了,真了不起!

  3.小结:

  对比例1(1)(2)两题有何相似之处?

  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20×3=60÷20=

  (2)60×4=240÷60=

  在口算第一组式题的基础上,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

  思考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2.争夺智慧星。

  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4.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小红的故事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她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篇4: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第96面---------第115面

  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规律,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迁移,街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用数学的知识又分别编在这三个小节中,这样就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用数学这两部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分有合,使计算教学不至于枯燥单调。同时是让学生感到计算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得数,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方法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引导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但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取的。在算法多样化到算法最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种学习方法。总之,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三个特点:1、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2、算法多样化。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用数学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全球电信吏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课时安排:共约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NO:19加几

  教学内容:96-98页(9加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99面的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例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第99面的第1、2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4、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篇5:五年级数学展示课《中位数》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展示课《中位数》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105-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这个统计量的必要性。

  3、情感与态度: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这是老师统计到的我班跳绳组同学的成绩。(示表一)

  (表一)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17516412xxxx7113112109

  问:想一想用什么数表示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呢?

  〈〉→还记得平均数怎么算吗?

  2、(示表二)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平均数

  成绩175164 12xxxx7113112109130

  问:对照平均数,仔细观察每个同学的成绩,试试能有什么发现?

  →是啊,平均数怎么会比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高呢?

  为了便于观察,下面看→跳绳组成绩条形统计图:

  →分析的好!

  →像这样,当一组数据中出现特别偏大的数时,平均数受到影响,明显偏高↑偏大,已经偏离了大部分人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还合适吗?

  →那在这里(示表四)用哪一个数代表他们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

  →那在这里,用哪一个数代表他们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

  (表四)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17516412xxxx7113112109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中位数

  1、比一比,找一找。

  比117大的有3个数,比117小的也有3个数,用117代表中等水平,也就是一般水平。在统计中,我们把117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示表五)

  (表五)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17516412xxxx7113112109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中位数?

  总结:只要是按顺序排列,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它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过:下面是跳远组同学的成绩: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2.91 2.82 2.84 2.01 1.84 2.94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1)平均数是多少?

  找中位数遇到问题了是吗?

  首先要把数据怎么办?→示表:

  1.84 2.01 2.82 2.84 2.91 2.94

  →中间有两个数,哪个是中位数?

  →就用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2=()

  总→当一组数据是偶数个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是2.56,中位数是2.83。

  →用哪个数代表他们跳远的一般水平更合适?为什么?

  →是呀,平均数比大多数人的跳远成绩都低了?什么原因?

  这里出现两个特别〈偏小〉的数,使平均数降低了。

  比大部分人的成绩都低,所以,用中位数代表跳远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现在请你对比平均数和中位数,它们有什么不同?

  ↑偏大

  平均数

  ↓偏小

  ↗不受偏大、偏小数的影响,

  ↘在一组有序数据的中间,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

  假如一组数中没有偏大数,也没有偏小数,平均数会怎样?

  ↓请看

  下面是同学们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请完成表格

  平均数中位数

  32.532

  ↘↙

  (1)为什么这么接近?

  (2)现在你认为哪个数表示一般水平合适?

  总:当一组数中没有偏大、偏小数时,平均数与中位数都可以表示一般水平。

  ↓过: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对中位数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了它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分析与推测:

  知道了什么?第几名?

  ↓过:看来,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分水岭。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也就一般水平。

  可是,你们知道吗?→

  3、调查与思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生说收获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