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4138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文章是围绕教学计划,单元,年级,数学内容而展开撰写的,教学计划,单元,年级,数学相关的文章也越来越成为日常工作中所必需,以下文章由小编精心采编,请参考使用。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体验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2、会画对称及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动手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

  四、课时安排

  观察物体...................................1课时

  轴对称......................................1课时

  镜面对称...................................1课时

  复习.........................................1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师:“十一”长假刚刚过去,在国庆节期间,老师去了一趟*,在那里老师又一次看到了许多有名的建筑物,我把它们拍摄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

  2、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人民大会堂你们却没有说出来呢?或:为什么看上去不一样的两张照片,你们却说的是同一个建筑物呢?

  3.教师小结: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我们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创设情趣,观察物体。

  师:老师还有许多摄影作品,你们想看看吗?请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课件演示、依次呈现:

  出示实物:果真是一个沉甸甸的存钱罐儿。

  提问:你们开始为什么会说它是“球”呢?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

  师: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

  板书:不同方向

  提问:我们都可以从哪几个方向来观察物体?

  2.联系实际,观察物体。

  (1)课件呈现不同角度的汽车照片:

  (2)提问:你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一面?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3.亲身实践,观察物体。

  (1)说一说:如果我想请你们为老师照张正面像,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2)站一站:如果我想请你们为老师照张侧面像,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3)照一照:请你们为**同学照一张侧面像,左右两位同学分别拍摄。

  (4)猜一猜:出示刚刚拍摄的两张照片,说一说分别是由谁来拍摄的?为什么?请大家站过来看一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5)找一找:有一位阿姨,她照了一张像,可是底版丢失了,请你找一找可能是哪一张?说说为什么。(这四张底版都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给这位阿姨拍摄的。)

  4.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师:小亮、小明和小红他们也在观察物体,他们在看什么呢?

  出示课件:课本P67例一“恐龙图”

  提问: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请大家说说理由。

  5.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观察物体时,都可以从哪几个方向来观察呀?

  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

  (1)师:你们学的这么好老师发给你们每组一个小奖品,请小组成员一起观察。互相说一说,你坐在小奖品的哪一面,都看到些什么?

  (2)请你们把观察到的样子试着画一画。

  (3)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2.游戏。

  课件依次呈现一位老师不同角度的照片(后面--侧面--前面):请你们猜一猜他是谁?

  师:平时照相为什么一般选择正面或侧面照?

  3.做一做。(课本P67“做一做”)

  师:请你们仔细辨认这三位同学观察到的画面各是哪幅图,用线连一连。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发现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这一观察方法呢?

编辑:www.wenbeNk.Com

篇2: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如此。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突破方法:

  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给出分数的概念后,即刻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5课时进行教学。

  几分之一1课时

  几分之几2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91~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准备图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前段时间,老师在批改数学周记时,看到一篇有趣的周记,题目是“分月饼”。小作者写了3个分月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仲秋节的晚上,小明一家4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小明坐在阳台赏月、吃月饼,桌上摆了8个月饼,他们一家4口人,每人几个月饼,该怎么分?你们分一分!

  小作者也是这么分的,继续往下看第二个问题:这8个月饼中有一个是果酱的,哥哥、小明都喜欢吃,这个月饼该怎么分?(生答)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用它当月饼谁来分一分?生上台分(说分法),为什么对折?(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1/2

  1、用1/2表示。

  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帮他们分月饼的?(课件展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哥哥和小明都分得其中的几份?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呢?引出1/2。指出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齐读)

  2、写1/2。

  怎么写呢?指月饼图,解释:先分开就要先写“--”,平均分了两份就在下面写“2”,每份就是1/2,写“1”,书空一遍。

  3、折1/2

  用圆片代替月饼你也来分一分,折出1/2,并涂1个1/2(生动手折,举起来,引导学生说二分之一)

  4、判断。

  你能涂出圆的1/2,下面图形的1/2对不对呢?看!出示投影。

  (二)学习1/4

  通过研究小明与哥哥分1个月饼,我们认识了1/2,继续看第三个问题:小明与哥哥分开月饼后还没吃,各个突然说:“小明,爸爸、妈妈也喜欢吃,不能我们俩吃,还是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一起吃吧!”(真是孝顺的孩子!)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那又该怎么分?

  1、师生分月饼每人分月饼的多少?用什么数表示?板书:1/4

  2、想一想:一个正方形的1/4怎么折?

  想一想,再用学具折,涂1份

  汇报之后贴在黑板上(方法这么多,真了不起!)

  3、找分数休息一会,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小朋友在干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看到了几分之一?生找,师板书:1/2,1/3,1/8......都是分数,(课题)

  (三)比大小

  1、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非常了不起,看完周记中3次分月饼,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1个果酱月饼,小明与哥哥分,能分到多少?(1/2)与全家4口人一起分,小明又分到多少?(1/4),那么这两次分月饼,小明哪次分得多?

  指黑板图,之后,出示投影,看一看,想一想,同桌间说一说,汇报

  2、出示食盒图,独立想,在组内说一说,汇报

  3、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考考你

  2、比眼力,谁是火眼金睛(完成课件的判断)

  3、抢答: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折一个分数介绍给同学或家人!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2、5、10或更多的单位。

  本单元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统计学生喜欢看什么体育比赛、喜欢什么玩具、天气情况,调查同学们的家庭人口数、早餐吃什么主食等。内容的编排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身边有趣事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94页统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单元的含义;

  2.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套动物卡片(4张),每组一份统计表,每组两份统计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柏老师的朋友准备开一间宠物店,想先进这么几种动物(贴出动物图:小猫、小狗、小兔和小乌龟),可是他却不知哪种动物多进一些,哪种动物少进一些,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

  生:可以进行调查。

  师:调查是个好办法,怎样进行调查?

  生:多调查一些人们喜欢的动物,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现场统计一下,好不好?

  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1.活动之前,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合作。

  2.当你走到每位同学面前,应当怎样?

  3.不要重复地询问同一位同学。

  4.每个小组统计在场的10位同学。

  5.最后将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入统计表中。

  四人小组分工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三、汇报统计结果,展示统计方法

  师:哪个小组谈谈你们组是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并汇报统计结果。

  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分两个小组分头调查,每组调查5人。1人询问,1人在记录单上打“○”。

  第二组:我们组3个人问,1个人记录,在记录单上画“正”字。.....  师:这么多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数起来方便,又不容易落掉?

  学生对各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师:只有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行吗?(不行)那怎么办?算出总人数。

  分组计算喜欢每种动物的总人数,汇报,教师在统计表中记录结果。

  四、制作统计图

  师:我们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统计人数,还可以用什么来统计?(统计图)每个小组桌子上放着2份统计图,选择其中的一份,4人合作完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小组合作涂色,教师参与指导)

  分组展示学生制作完成的统计图。哪个小组的统计图和这幅不一样?

  选择用1格表示2个人的统计图的小组上台展示。

  师:你们组为什么是第一个涂完的?

  生:我们选用的统计图一个方格表示两个人。这样涂的格子少,而且速度快。

  (指着这幅统计图,让全班学生仔细观察)

  师:他说的对吗?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的这幅图左边写着0、1、2、3、...小的这幅图左边写着0、2、4、..  生:大的这幅图1格表示一个人,小的这幅图1格表示两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通常在人数较多时,1个小方格可以表示2个人,如果人数更多时,比如要统计1000个人喜欢的小动物,1个小方格还可以表示10个人,100个人......小方格表示的人数越多,我们涂色的格子就越少,涂色的速度就越快。

  五、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一份统计图)看这份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

  师:根据你们的统计情况,你想对我那位开宠物店的朋友说点什么?

  让学生自由回答,总结课堂。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柏应娟时间:2xxxx-12-11

  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本套实验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如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推导等等。本单元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猜球游戏,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猜年龄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题: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99页

  教学目标:

  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你们想知道是哪吗?课件(数学广角乐园)对,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走一走,看一看。但是,去数学广角得买门票,儿童票5角钱一张,老师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一些钱,同学们看,(多媒体出示1角、2角、5角三种面值的人民币。)如果你能用这些人民币说出5角钱的一种付法,就可免费到数学广角去玩。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排列

  (1)首先我们来到数字宫,我们先做个摆数游戏!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摆一摆,可以边摆边记,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同学们,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那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谁愿意起来告诉大家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3分)

  2、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大家小组内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小组汇报。

  总结: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

  3.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合作愉快吗?那互相握手祝贺一下好吗?握手代表着友好,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握手来表示互相祝贺,老师要出一道关于握手的数学问题,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请2组小朋友表演汇报)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总结: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三、巩固应用,深化探究。

  1、搭配衣服

  师:同学们刚才合作得非常愉快,下面我们一起到“游艺宫”去看一场乒乓球比赛(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听:(课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看比赛前想请小朋友帮个忙,为运动员搭配衣服。

  (课件出示)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有几种搭配的选择呢?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2):1号和3号,1号和4号,2号和3号,2号和4号。

  2、乒乓球比赛

  师:三人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三个人要打几场比赛呢?

  小朋友的参赛激情很高,如果有4个人参加比赛,那又要打几场呢?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同学们,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收获)

  原来生活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篇4: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八单元《可能性》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八单元《可能性》教学计划

  主讲人:赵振秀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在小的。

  本单元教材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寻找规律,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可能性有大有小。

  难点:

  可能性有大有小。

  突破方法:

  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中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大小。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进行教学。

  1.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课前准备】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阿凡提的故事。课件演示: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要怎样做才能使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呢?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于是他对阿凡提说:“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箱子的金币,你把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走了。”“那好啊,你先把金币给我。”阿凡提回答说,于是他把箱子里的金币全都倒出来,玩弄了一会儿.....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到底如何呢?阿凡提可能赢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揭开谜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师:这里有象棋和一个纸盒,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两生上台)

  师:我们3人合作,现在我把这付象棋放在这个纸箱里,由你来摇动纸盒,你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棋子来,老师来猜它的颜色,下面的同学,好好欣赏一下老师的本领吧!

  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吗?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事先,老师的确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红色的棋子(边说边把盒子里的蓝色正方体拿出来),所以,如果继续让汪老师摸下去的话,摸出来的也一定是红色棋子。(板书:一定)

  师:谁再来说说为什么从这个盒子里摸出来的棋子一定是红色?

  2.活动二:创设摸奖情境,体验“不可能”。

  师:同学们都去摸过奖吧?今天就给大家一个机会,看谁能在老师这里中一个奖!

  奖品就是老师带来的象棋,想不想得到呀?那就试一试运气吧!

  师:请大家注意了,现在老师把中奖办法讲一遍,只有达到了我的要求才算中奖:从我手上的牌中任抽一张,只要是红桃就中奖了,那么这象棋(展示奖品)就属于你了,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气氛热烈。)

  为什么没有一个能中奖呢?难道你们今天的运气都这么差吗?

  师:同学们的推想能力真是太厉害了!大家请看,(打开所以的牌,)里面全都是些方块、梅花、黑桃,有红色的牌吗?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摸下去的话,可能摸出红桃的吗?

  师:为什么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红桃?

  3、活动三:继续摸奖游戏,体验“可能”。

  师:既然从这牌里不可能摸出红桃,那么这些好玩的象棋你们也就得不到了,觉得这样的摸奖有意思吗?

  师:好,老师就听你们的。下面老师把红桃也放进去,请问,现在这付牌里有几个种不同的牌?

  师(洗牌)问:这回谁想上来摸?

  请一个学生上来,在摸出来之前问:“他从里面摸出一张牌来就一定能中奖吗?”

  师:为什么?

  师:也就是说这四种牌都有可能被他摸到。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情,同意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师:刚才没有机会上来摸奖的同学不要灰心,同学们还可以回答下面的问题。来请看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a、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

  b、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2、练一练:课本第108页第1题

  3、举生活中的实例,放飞思维

  师:我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学会了用这么多词表达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里的事吗?请同学们先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5: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重点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难点

  1、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养成有条理整理事物习惯。

  课时安排

  约2课时

  分类(单一标准)...............1课时

  分类(不同的标准)............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