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1689

  社会一步步往前发展,工作中需要适用到课程改革,研讨会,体会,心得相关文章不断增多,怎么写作好这些文章呢?以下整理的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文章,为您提供必要参考帮助,欢迎阅读收藏。

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5月22日23日两天在z政法学院本人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协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主办,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我参加的是中学数学研讨会,现将学习情况向各位同志做一汇报。

  5月22日早上,听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课堂情境教学》,主讲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教师汪祖亨,上海专门设有他的“汪祖亨名师工作室”,华东师大特聘专家,是上海两个名师基地的指导专家,配合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目前正指导江、浙两省部分高级研修班学员作数学欣赏和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由中国科协科教中心牵头,围绕新课改理念,曾赴十余个省市讲学,在全国省市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200余篇教学论文,还主编或参编过《高中数学能力技巧》、《活跃在数学中的参数》、《怎样灵活解数学题》、《数学常用解题方法与技巧》等二十多本书,在2xxxx年5月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作高三复习专题报告。汪老师从研究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导入的作用,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情境导入的基本策略和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阐述。

  他说,旧上海不识字的黄包车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家庭主妇在超市购物时算帐时都很准确,但他们在学校用纸和笔算同样的问题却十分糟糕,巴西的儿童在街道做买卖时数学做得好,但是他们不会做学校课本上同样难度的数学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操作新买的家用电器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时才去查阅说明书或请教有经验的人,而非一开始就看说明书,这说明知识若脱离了实际情境,学习就是一个抽象的游戏,因此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规则必须透过实际的经验来揣摩,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情境体验获得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这一系列地论述表明,数学应根植于情境脉络之中,通过学习来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也很有必要。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有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自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应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情境设计要真实可信,否则会弄巧成拙。如一个老师在讲不等式的应用时设计了一个自己在鱼市场买鱼时,卖鱼的老板向他问如何做一个尽可能大的盒子,这个情境就缺乏真实性,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徽师大附中的某老师拍了学校门口的一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很真实,效果也很好,但宁夏一老师东施效颦地“照搬”,结果可想而知。

  2、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讲不等式、函数时可以用手机套餐的计费方式,卡拉OK厅的分段收费方式,电脑上网的费用等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3、高效性原则。如一个老师用11分钟时间才导入到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上,很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也是不可取的。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简单的概率》时,从概率相关的故事,体育彩票等入手,吊起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

  5、灵活性原则。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6、科学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要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矛盾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7、挑战性原则。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习内容提出了一条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0断发展。

  8、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9、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大家熟悉的姚明某场球赛得分的高低和盖帽的次数篮板的次数作为统计图表一课的情境设计,增强了时代感和数学的适用性。

  10、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可以用生产、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实例做引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另外,要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当然还可以用欲擒故纵暴露学生差错,历史典故或生动的故事导入等方法。

  俗话说蜜多不甜胶多了也不粘,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误区,所以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味”。

  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他们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能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作用。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当然,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查找资料,需要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花费更多的心思,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教学激情,而这些,正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致力于数学教学艺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她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学数学课堂“三步曲”》(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在教育电视台教学栏目播出,代表作《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由教育部师范司审定,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发行推广。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教学报告、执教公开课近百场。她在上公开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老师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三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他主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投入,知识准备了,方法准备了,中考题也就准备好了,它就在我们的脑子里。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式教学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变式的难度。变式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难度要逐步提高。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

  2、要控制变式的数量。

  (1)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不是越多越好。变式过多,或者为“变式”而变式,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

  (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少一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多一些。

  (3)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在新授课上少一些,九年级总复习时,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多,可适当多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效果。

  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的关键。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张老师还把学生精典的作业扫描到电脑中并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最后保存起来,激励学生在课本中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抱住课本这个根本,把找出的问题可以展示在教室后面的数学园地中,可真谓是“忽入一夜春风来,数学园地百花开”。张老师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让同学们在亲自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张老师把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图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各种变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早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符永平老师进行的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展示课和《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的学术报告。符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他研发的《中学数学“再创造”发现式系列课型研究》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和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收载的论文有10万多字,近100多场公开课、学术报告遍布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曾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江苏实验区顾问,现任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南通市初中数学分会副理事长。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一般都不重视每章的开头的图片,可符老师就专门开发了“章头图导学课型”,他展示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章头图教学”课,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章头图”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走进全章的自主学习,通过“章头图”的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地学习做最好的引领。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章头图”中发现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本质。体验和训练“再创造”(方程的解法)的含义,不断培养学习全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本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符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如何突破这个“开头难”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大家都知道,每章和“章头图”,并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凑页数,它凝聚着新课程设计者的心血,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意图。但大多数教师对“章头图”不太重视的,或者说是太不重视,学生更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它。但是,符老师就是从“章头图”的这个“头”开始,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和简单的解法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从一幅简单的滑梯动画着手,设计出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每个问题都紧扣教学要求而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初步去感悟本章将要学什么,每个问题都都能体现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去探索“怎么学本章”,每个问题都在以数学生活化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逐渐明白“为什么学本章”。

  整个课堂,符老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设计在帮助学生消除数学的冰冷、枯燥和抽象,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感受数学的味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整堂课围绕着主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新颖的数学章节开头“导学课型”。符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数学课是生动的,生活化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难懂,是否与教师开头课的引导,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有关呢?数学课需要教师 “用力”,更需要 “用心”。无论做什么,用心去做,就会做得优秀!我们应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很多的第一次,那我们教师平时是怎样思考这些“开头”,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些“开头”,去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过程的!我们并不反对万事开头难的说法。但是,面对教学中的“万事”,只要用心去“开头”,以求真的态度去创新,用心去思考学生的需求,用心去探索创新的过程,一切将会变得精彩,一切将会变得优秀。

  符老师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数学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 “内化”成素养和能力,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于是,符老师一直志力于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模式,他先后开发了“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习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学习反思辅导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等18种课型。相信,符老师的这18种课型的推行必将换来数学教学史上的一次春天。

  5月23日下午是深圳市z区中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成员之一的张文韬老师进行的一节高中数学展示课和高中数学相关教学策略研究,我们不在一一赘述。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凡是在教育界略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探索在平凡的基层工作中得出教育良方的,特级教师汪祖亨,特级教师张文娣,特级教师符永平他们都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干与我们各位同样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通过今天的研讨以及以后不断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 愿大家在教学生涯不断过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亮丽自己的人生。

编辑:www.wenbeNk.Com

篇2:市小学数学新授课听课体会

  市小学数学新授课听课体会

  4月14至19日,z市小学数学新授课讲课比赛在z双语学校举行。非常荣幸被于科长冠以“名师评委”的名头,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诚惶诚恐之下,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本正经地听着,看着,记着,想着,比着,生怕错过了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回答,每一个手势,甚至每一个表情,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错过了或误解了老师的精彩,也正因如此,5天来收益良多。有感于此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谈一点感受和一点感悟。

  一、感受:同课异构,教师画龙,评委点睛,观评结合的教研方式开讲课比赛活动之先河。

  做为一名听课人员,我们实时实地感受到了各位选手的缤纷异彩。相比起讲台上的老师,虽少 了一些压力,心情却也不由得随着讲课老师的表现起伏。当讲课教师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时,我们欢欣鼓舞,仿佛那些设计就是自己的杰作。而当出乎自己意料时,便会和自己的想法暗暗对比,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警醒。当场上的老师遇到难题时,自己也会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我,又该怎样处理呢?身处这样感同身受的活动中,提高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同课异构更让我们领略了每个课题团队的不同智慧,再上这些课时,我们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其后进行的评委点评更让每一个与会者受益匪浅。评委们精准的眼光,独到的见解,确实让老师们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相信他们一定不虚此行。

  二、感悟:数学教学是游走在形象、表象与抽象之间的艺术。

  欣赏完35位老师的精彩展示后,强烈地感觉到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现在,每位老师都将对学生思维的关注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大家对课改理念和课标的要求解读得更加深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定位更加准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老师们为学生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境,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活动。学生们利用简单有效的学具进行操作、交流、体验。老师们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讲解、演示,将抽象的数学原理、知识、方法巧妙地融合到数学活动中去。这种借助实物和操作将数学模型外显的过程,使其变得可观、可触、可感,拥有了具体生动的外在表象。

  不经抽象的数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要想做到“形神兼备”,那么去情境的过程就必不可少。老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经过冷静的思考,通过概括,归纳推理等方法,将已在学生头脑中树立的数学模型这一外在的表象,抽丝剥茧,细致剖析,搜寻“元神”,孩子们逐渐脱离对具体情境,学具的依赖,用自己的方式去优化、提示,理解数学模型的本质。学生在“立-破-立”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思维在形象--表象-抽象中穿行、游走。但无论在哪个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影子都要如影随形,学生思维的主线都要清晰可见,不被情境、学具、操作等淹没,数学模型才有可能保持“元神”不灭,重获新生。看来一堂优质课的成功必须兼顾这样的几个过程,要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才能使得数学课堂在方寸之间,生得气象万千。

篇3: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参赛体会

  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参赛体会

  好久没写东西了,让写参赛体会,到不知从何说起了。像小学生记流水账一样,想到哪写到哪儿吧。

  先说说区级讲课比赛这事。去年的z区教研员讲课比赛后,刘主任就经常对我们说,教研员要多多锻炼,多参加一些讲课比赛,当时有点心动,想着明年一定要参加。今年开学后,区里的讲课比赛形式发生了一点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学校推荐两个名额,而是学校推荐一个,区里抽一个。接到区里的通知后就让全体数学老师们自愿报名。后来z老师报名了,心想讲课这事又泡汤了,咋好意思和好同事争这一个名额啊,心里有点失落。带着这份失落感去开了学期初的z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会议,会议后刘主任说学校推荐两个名额,抽一个,心情立马就阴转晴了。

  抽到课题后开始着手备课了。先认真看了各版本的教材和教师用书,有了点自己的想法后,又在网上看了很多名师们的教案和视频,然后开始备课。但这次区里的讲课比赛战线实在是太长了,忙乎了不到一周,紧张的心情放松了很多,每天都是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卢主任在后面一次次的催我试讲,终于第一次的试讲开始了,课上得是一塌糊涂,那种懒散的心理顿时烟消云散了。从第一次的试讲后,每天晚上都在很用心的备课(我属于夜猫子型的),过来几天第二次试讲又来了,虽然比第一次好了很多,但很多环节还是不满意。最后在卢主任和同事们的建议下,换掉了很多环节。从最开始的数小棒,到后来的数豆子,再到最后的数星星。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满意。试讲了5次后教案终于定稿了。为了让我更有把握的上好这节课,卢主任又让我试了两次。

  终于区讲课比赛开始了。我抽到的是我们这同一课题的第八节。讲课当天学校领导都去了,上台前紧张了下,曲校长递过来一杯水,说润润嗓子,心里很感动,一口热水喝下去,紧张感消失了一大半。上台后眼里只有那可爱的24名二年级孩子,紧张感消失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上完了课。因为卢主任在另一个组,课后立马给他打电话,说超水平发挥了,课上的很好。之后很坦然的等待着结果。

  4月11号早上,领导说我和z都选上了,心里那个乐啊。真的如刘主任所说,生了个双胞胎。乐呵呵得开车带曲去区教研室开会。会上领导说五节课就我那节课得需要动大手术,动大手术的我那节课最后说。给他们四个说课的时候,我当时心里很纠结,终于轮到说我这节课了,说着说着,自己突然感觉二小那节课设计的非常好。就给刘主任说我想用二小那个教案。刘主任和姜姐都同意了,感觉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心里又阳光灿烂了。下午回校后给卢主任说了下,卢主任说人家的课设计的是好,但时间这么短,你能上出来吗?很自信很得意的说没问题。

  回家后开始看他们的那节课,越看心里越没底,给听过这两节课的N多人打了电话征求意见,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说我越糊涂。那晚是我参加讲课比赛来最纠结,最痛苦的一晚,就睡了一个小时的觉,最后自己决定全部搬来用,不改了。天快亮了,教案基本算顺下来了。第二天一早,卢主任让我试讲,讲完后我哭了,第一次哭,没有比这次讲的更差的了。我的骄傲自负打败了我。9点半左右卢主任带我去二小,当时z中午第三节讲课,我下午第一节。到了二小附近,主任让我自己在车上在把教案顺几遍,他去听z的课,结果迷迷糊糊的趴车上睡着了。卢主任听完课后说回学校,重新备课。中午两个小时时间重新整合了两节课。好的东西不能吸收为自己的也不是好的了。下午上课时明显感觉自己很吃力,一句话抛出去之后不管学生怎么说怎么想,脑中就想着下句该说什么,磕磕绊绊的上了一节课。

  课后刘主任问我自己的感觉,我说那节课的确设计的很好,但时间那么短,我消化吸收不了,我还是想上我自己的课。刘主任同意了,在一些环节上又做了一些调整。这回心里又自信了,有底了。回校又对着卢主任空说了N次,终于迎来了我人生第一次的市讲课比赛。课上的还算顺利,基本展示了我那节课想体现的东西。课后熟悉的同事们都说上的很好,一等奖肯定没问题。我对他们也对自己说,课前奔着一等奖努力,课后奔着二等奖来,心里坦然的。

  成绩出来后,很意外,觉得之后的很多课上的都很好。感谢评委们的厚爱。写到这,说到感谢。鼻子一酸,历时一个半月的讲课比赛,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尤其是刘慧和卢主任。刘慧为我做课件,嘴上起了好多小泡;卢主任每天7点半之前回家的时候不多,每次都是一字一句的和我们一起备课,每次都很耐心的听我们一次次的空讲,感谢,感动中......

篇4:评课心得体会:同课异构诠释不一样的精彩

  评课心得体会:同课异构 诠释不一样的精彩

  前两天半大家听了6位专家的评课,收获颇丰,精彩的课堂加上恰到好处的点评让听课的老师们受益匪浅,把听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弄的清清楚楚的。如果专家们的评课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的话,我的评课只能算得上一杯无色无味白开水,大家听一听,当做饭前润润嗓子,准备后面品尝于老师的评课大餐。

  感觉这四节课共性的地方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对网络知识结构图的建构整理上体现了由个体思考到集体智慧的碰撞:其实复习的目的在于“连点成线”并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成网络。四位老师在第二环节建构网络的开始都是把找点的过程完全放手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各小组汇报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即点评肯定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又在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本单元内容的知识体系。通过师生共同的修改补充完善,使结构图更加的清晰、明确!

  第二点是:从内部联系到思想方法的提升。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在温故的基础上还要知新。其实让学生知新的过程既是提升的过程。在这四节课中在这一方面体现比较好是第一节课中老师借助知识网络结构图的建构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化繁为简的思想;后面的三节课也都在第二环节 建构网络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通过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得整节复习课厚度或者说课的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点是:在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上,每位教师都做得比较好。关于运算定律在四年级之前学生就有了相应的认知基础,比如在加法中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加法中“凑整”计算等等。这些知识过去只知道这样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明白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就针对每一节课简单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每节课两个亮点,一点自己的困惑。

  第一节课中的第一个亮点是: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整理时对一单元知识体系分类规整.我们可以一起来回想一下,老师在引领学生整理时并不是按照教材呈现的先后顺序去整理,而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对内容进行了规整。教参中这样指出: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通常我们的复习一般状态下应该是按照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但是徐老师是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重新做了调整,把分配律从乘法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部分,然后把交换律(包括加法、乘法)、结合律(也包括乘法、加法)分别作为一部分来整理,这样让学生更加明确了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也就是不同级运算;而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乘法或加法运算内部的规律,也就是同级运算。如果学生对这一关系理清了,就不会出现(4+40)×25这样典型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问题而用结合律去解决了。

  第二个亮点是在重点复习环节,通过几道题的训练让学生发现通过分与合都可以使一些数凑整从而使计算简便。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在这些题目中犯糊涂,经过这样一拓展,孩子们会在以后的做题中轻松的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突破了本单元的难点。

  一点困惑:在学生汇报知识点的时候,老师按顺序把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贴到了黑板上是否对学生下面自己建构知识网络有影响。很多学生是按照老师的这种顺序去建构的。这样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节课:

  第一个亮点是教师素质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这一点在整一节课体现的都很好,大家也都能感觉到了。尤其是在第二环节建构网络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然后结合学生的整理完善结构图,教师的引导总结都体现了教师沉稳、大气、应对能力强的特点。

  第二个亮点是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给学生购买图书这一情景,提出了那么多可以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一点困惑:在建构网络环节如果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卡片,在展示的时候可以把每组同学的想法都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较,优化整理的方法。

  第三节课:

  第一个亮点是: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到位。在整一节课中教师不管是对知识方面的评价还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说得都很到位,让听课老师感觉评价的自然舒服,没有一点虚假的感觉。

  第二个亮点:创设情境环节,能抓住本单元的知识特点,让学生给数找朋友,为引入本单元的复习做好铺垫,感觉这个情景创设的比较有价值。

  一点困惑:整理时是不是应该让学生翻翻课本浏览本单元的知识点,从而更系统的找出一单元的知识点,为以后整理知识指出方法。

  第四节课:

  第一个亮点是:重视了学生对习题的训练。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学生对各种简便计算的类型应该掌握的都不错了。

  第二个亮点:重视对本单元知识网络图的建构。

  一点困惑: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应该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它们去进行简便计算,有没有必要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背诵。

篇5:小学生世博知识心得体会

  小学生世博知识心得体会

  “中国2xx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让更多的中国人以及世界上其余国家的人走进世博,走向世界。自然,世博知识不容忽视。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争相举办世博会,对此,我的体会是对于主办国而言。通过举办世博会能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能给本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能对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希望能通过举办世博会来展现本国风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世博会的主题,是因为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作为一个话题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0004年11月30日,中国2xxxx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正式揭晓。仔细观察,你或许就能体会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了。会徽是以一个汉字的书法创意作为图形标志--“世”在中文里可以理解为“世界”。它与数字“2xxxx”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理解了它的设计创意就不难体会到它的寓意了,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以抽象化想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继而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体现了2xxxx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会徽选用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2xxxx年12月18日晚,中国2xxxx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正式发布,吉祥物名为“海宝”,这名字看似简单,寓意可是非常丰富的。很多中国老百姓都喜欢用“宝”为孩子取名,寓意吉祥。而它生于大海是四海之内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人士的宝贝,意为“四海之宝”,称它为“海宝”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看着可爱的海宝诞生,我情不自禁地感受到设计者的细心和想象力,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时花的功夫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

  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的吉祥物设计中使用文字作为创意,我所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字:创新!“海宝”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涵义。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名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的朋友的赞许和欢迎。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大脚稳固的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着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海宝采用了充满包容性、想像力的蓝色,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能,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力争做一个语言净,心灵美,行为好的好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

  文明礼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让我们把文明的种子散遍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以大方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文明的形象为2xxxx年上海世博会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