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评课》读后感

  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时代,读后感相关文章写作方法和用词也会与时俱进、存在不同要求,如下这篇《松子评课》读后感文章可能会因应您的需求,希望能给你提供相应的帮助。

  《松子评课》读后感

  听课、评课是小学数学主要的教研活动。而我又比较怕评课,刚好在《小学数学教师》上看到这本书,就去买来看。这本书不仅提出了教案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而且还结合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容易领会,因而好的经验学得到手,还可以举一反三。也让我对评课的意义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下谈谈我对评课的一些新认识:

  1、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

  任何有目的的行动,都必须有反馈的信息才能实现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效率高不高,是对老师“施教”的反馈。但是,这样教学为什么会效果好,效率高,那样教学为什么会效果不好,或不是很好,这就要加以研究和评论,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对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不同教学设计中,都给予了不同的反馈评价,通过不同教学设计带来的不同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而分析出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手段,为我们老师开拓了更多的思路,开阔了大脑的视野,相信我们能从这些细致的分析和建议中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评课活动应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

  以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我往往只注重对某一环节实践效果的反思,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去反思教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评课不能是主观臆断,必须用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反过来说,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评论,也可以检验和丰富教学理论。所以,可以说评课是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之际的桥梁。

  本书对刘治平老师的《我教鸡兔同笼》中,提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思维过程不够抽象化,而采用“符号画”的方式,用既是形象的图画,又是抽象的符号,使儿童的思维逐步抽象化,直到用算式表示解题过程,这时儿童的思维也随着发展到抽象思维。这些巧妙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辛勤教育背后的智慧,也鼓励着我们学习前人的长处,并以这些为理论依据,积极发展更多的好的教学智慧。

  3、评课应发扬先进,扬长避短。

文本库 www.wenbenk.com

  发扬先进,要说出先进在什么地方,理由是什么,以便推广经验。对于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应予以指出,并加分析找出原因,关键还要找出补救办法,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可以把问题先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

  评课教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领悟更深的教学理论。而《松子评课》会带领我们走入评课世界。

篇2:《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读后感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读后感

  这学期教研组推荐大家阅读一本好书,我认真读了这本书觉得以下几方面对我感触最深。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本质、相互关系以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能力又是学生诸能力中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马芯兰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在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为我们创造了成功的范例。

  (一)教师应抓住学生智力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任何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根据学科与学生思维的特点,马芯兰运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注重感受性,强化实践性,以促进学生由多感官的感性认识“内化”为思维的过程。马芯兰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画线段图、画批关系句、连思维线、分析说理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手段,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思维过程“外化”,即以外部操作来促进思维的操作。这种从感知入手,通过“内化”又再一次“外化”的智力活动过程,不仅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反馈的信息,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教学中运用迁移原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反映,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纽带。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接受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马芯兰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点拨和运用。例如:从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开始,她就有意识地利用集合图和实物图渗透对应与假设的数学思想。在此后的教学中,不论是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还是研究规律的揭示过程,她都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因此当解答具体问题时,学生不仅能顺利地分析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还能将对应、假设、转化等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综合而灵活的运用,表现出极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地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马芯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成功地设计了渗透课、迁移课、结构课、变式课、思维训练课、发散思维课、结构训练课、理解方法创新课、基本技能训练课、疑难问题解答课等等。尽管这些训练课的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是都充分体现了马芯兰对小学数学知识精髓的驾驭和对学生认知水平透彻的把握。她的训练课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并在自由、平等、相互切磋的争辩中,去认识、思考和发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他不急于发表意见,只有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才适时地加以点拨。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篇3:《给家长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家长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本书是《家庭教育时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9辑,主要是“教育时报”中的“教育看分”中的内容,全书主要围绕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出家长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教育子女的真知灼见,对于教师父母都是大有裨益的。我调入城区后,越来越觉得与家长沟通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那就是怎样指导家长做一个称职的家长,而我自己也是一个中学生的家长。为此,我利用暑假阅读这本书,得益不少,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文字精练,同时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阅读后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让家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教育方法和专家的建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作读书的动力。而对于我和女儿来说都切实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还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给家长的一百条建议》书中写道:不要给孩子增添额外的作业以求提高成绩,只要教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建议》还请我们记住:儿童学习越困难,她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她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她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他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越强,而我们家长教育起来就越容易。引导孩子读点名著,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很有好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就是教育部推荐的名著。

  理解孩子的情感这一部分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关注的。同情心,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础。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用抽象的道理,而应以情感教育为主。教师和家长要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来说自信是他们得以坦然踏上人生之旅的动力,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是建立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将人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有了自信,缺乏自立能力也不行。试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控制着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女性,独立的能力都没有,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父母应该深谙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不通过培养女儿的自信自立,把这把金钥匙交到她手里,让她一辈子受益呢?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

  做教师要讲艺术,做家长也要讲艺术,在做家长的艺术中,一两的身教等值一吨的说教。我们的孩子在注视着我们,我们是什么要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因此,作为家长应具备五种意识,我觉得对我们教师更应该具备这五种意识,第一种是使命感,我们的使命感是使孩子学会做快乐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种责任感,没有人回替我们教育孩子,作为家长,是不可替代的家长拥有和孩子相处的优先权,、不应有意无意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别人。第三种紧迫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犹豫不决,孩子今天正需要我们的教育,明天也许就晚了,时间就是珍宝,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找到。第四种是平等感,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大朋友“要学会从孩子的眼中看出他们身上发生什么事,并根据孩子的实际,给于他们帮助。第五种,幽默感,幽默感与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关,并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看待世事的视觉紧密相关。

  总之,未来的竟争将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通用人才,即要求竞争者了解多种知识,能够很快熟悉新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探索新知识的手段和技能,要富有创新意识、挑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