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时代,反思,性质,教学相关文章写作方法和用词也会与时俱进、存在不同要求,如下这篇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文章可能会因应您的需求,希望能给你提供相应的帮助。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一、谈话引入,揭题提问

  在学习“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时,我们是在这里上的,当时我们班有些同学表现特棒,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次来到这里上课,咱们来看看:又有哪些同学会给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行吗?

  通过那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扩大”和“缩小” (板书)两个词的意思(举例)。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举例法(板书)。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上的另一条重要的规律:商不变的性质(板书)。

  师: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课件1)先找两个人读,再全班读。

  二、新课探究

  1、大胆猜想。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呢?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请大家分别在练习本上验证以上几种情况,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

  2、验证猜想。

  师:(多找一些人叙说)通过用举例法验证,你有什么收获?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板书)。

  师:现在谁能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讲得太棒了,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出的--商不变的性质。

  3.明理内化

  师:请大家轻声朗读一遍,再一次体会并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师:你在体会的同时,认为哪几个词语特别重要?(同时、相同、零除外)

  三、随堂巩固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有关练习,看你掌握的怎么样(课件2)。

  基本练习

  判断:怎么改就对了?

  1、40÷8=(40×2)÷(8÷2)()

  2、160÷80=(160÷4)÷(80×4) ()

  3、 540÷90=(540×100)÷(90×10)()

  4、 600÷200=(600÷10)÷(200÷100)()

  四、组织第二次探究活动

  师:刚才我们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第三个问题。

  师: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哪个地方用到过商不变的性质?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做除数是整十、整百的除法口算时用到)

  五、发展练习。(课件)

  选择题:

  1)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8,那么商是()。

  A 160B 20C 16D 200

  2)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仍是80,除数应是()

  A 缩小5倍B 乘以5C 扩大5倍D 减少5

  3) a÷c=()

  A(a÷b)÷(c÷d)

  B(a×b)÷(c÷b)

  C(a×b)÷(c×b)(b≠0)

  六、谈收获

  师: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师:其实数学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都可以用此法来验证。请大家回去后自己研究,咱看到底那些同学真正掌握了此法。

文本库 www.wenbenk.com

  课后作业: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余数有什么变化呢?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性质

  举例法扩大、缩小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余数呢?

  教后反思:

  1、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已经结束了,感觉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进步,但是在课堂的实施方面还缺了一点东西。如作为数学老师,我的数学语言并不精练,尽管也精心地备课,但讲课中却出现了罗嗦,重复的现象;再有缺乏教育机智,在处理数学信息的时候,还是很迟钝,面对学生的疑惑点不能及时地点拨,或是知识点处理不到位导致糊涂的局面。

  2、课堂上我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形成猜测、自己设计方案去验证、自己总结规律,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篇2: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反思

  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起来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我们同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生:我想到了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生:我想到了我们应该谦虚,不能像铁罐一样傲慢无礼。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成语、谚语或格言来概括你的想法吗?

  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一起说!(生齐)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师:一起说!(生齐)

  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师:一起说!

  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师:老师也来送给大家一句格言“用左眼看自己的短处,右眼看别人的长处。”谁来重复?

  生:(重复!)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在书上以此来勉励自己。

  教学反思

  以上片段是本课将要结束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我不失时机地渗透了积累的训练,并且特别注重训练的实效,学生每说一句就让全体学生跟读。即使老师送学生的格言也不放弃让学生重复的机会,最后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到书上激励自己。从生说到跟读到写到书上,积累的训练步步深入,扎实有效。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指导了行为。

篇3:《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师: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生: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生: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师: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师:看板书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同情、友爱、体贴、善良、仁爱......)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教学反思

  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深化主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一些穷苦的孩子写爱心卡,为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一写话练习无不是对课题《给予树》,以更深入的理解。“给予树”实际上是人化了的树,暗示金吉娅像给予树一样能送给人们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篇课文的人文关怀是唤醒、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